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推薦

這屆年輕人為何掀起了“博物館熱”

2023年12月11日08:30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巴蜀漢代雕塑藝術展廳裡游人如織。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巴蜀漢代雕塑藝術展廳裡游人如織。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

前不久,國家主席習近平向首屆“良渚論壇”致賀信。他指出,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以獨樹一幟的創新創造、一脈相承的堅持堅守,樹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

作為文明交流的載體,博物館是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重要窗口。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主動走進這所“大學校”,打卡博物館已經成為時下青年中最熱門的娛樂方式之一。

相信在每個年輕人的血脈裡,都激蕩著黃河與長江的回響﹔每個年輕人的胸腔中,都跳動著一顆聯通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心臟。

今天的博物館究竟對年輕人有何吸引力?在奮力譜寫新時代文化強市建設新篇章的背景下,重慶可以“烹飪”出怎樣的文博盛宴?

年輕人已成為

參觀博物館的主力軍

冷門、乏味、無人問津——你是否也對博物館存在著這些刻板印象?

數據會給出最直觀的答案。今年5月,抖音發布的《2023博物館數據報告》顯示,關注博物館信息人群中,18至30歲的總佔比近50%﹔“00后”中愛看博物館相關視頻的人,相較於其他年齡佔比更大。

除了線上關注,線下實地打卡博物館也在年輕人中漸成風尚。國家文物局發布的中國博物館發展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博物館舉辦線下展覽3.4萬個,接待觀眾5.78億人次。以年輕人為代表的群體,已成為參觀博物館的主力軍。

以重慶為例,今年中秋、國慶假期中,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宋慶齡紀念館、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累計接待觀眾13余萬人次。值得一提的是,從年齡上看,20至29歲的青年觀眾佔比最多。

讓更多的年輕人走進博物館,以文化為內核的“營養餐”正在做得既“豐盛”,又“好吃”。

萌起來,文物表情包在“Z世代”中廣泛圈粉。近年來,一些出圈的文物表情包收獲了不少好評:“很有親和力”“戳中笑點了”“換個角度看,文物也可以很可愛”。借由表情包這一形式,文物不再是展櫃裡冰冷的物件,而是能與年輕人產生情感共鳴的萌物,打破了他們與傳統文化間的“次元壁”。

比如2019年,甘肅省博物館以館藏文物為基礎,制作了一系列“戲精”表情包——吐舌頭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小拳拳捶你胸口的唐代三彩天王俑……表情包通過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微博,“掌上蘭州”APP等渠道發布后,熱度一路狂飆,成了甘肅省首個瀏覽量過億的文化類融媒體產品。

活起來,花式“整活”的文創產品更懂年輕一代的“打開方式”。誰能俘獲年輕人的內心,誰就能抓住文創產業發展的消費主力。不斷“整活”的文創產品,讓素日裡看似高冷的文物有了更接地氣的傳播方式,也在潛移默化中持續為文博IP孵化、地方文旅發展加碼助力。

從依靠手賬、彩妝等引爆網絡熱度的故宮淘寶,到與影視、服裝等多個品牌跨界合作的敦煌文創﹔從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讓普通人體驗了一把拿起洛陽鏟就能挖到“武則天金簡”等寶物,到甘肅省博物館憑借一匹蠢萌的“綠馬”成為頂流……文創產品在年輕群體中,釋放出驚人的消費活力。

歸根結底,沒有年輕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認同,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博物館熱”。年輕人為打卡博物館,收集專屬印章,邂逅展廳裡的“顯眼包”而奔赴一座城市,可以成就一段完美的“多巴胺”旅行。深層次地看,這就是當代年輕人在尋找文化認同。

“文化自信”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詞語。博物館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個接受知識、找尋自我的公共文化空間,在這裡,年輕人獲得了穿越時空的文化體驗和情感共鳴。強烈的文化歸屬感,正在成為年輕人身上最顯眼的標簽之一。

一些新問題

需要博物館“冷思考”

客觀地看待“博物館熱”,不妨再來一點冷思考。

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入博物館,一些新問題也隨之出現:年輕人是否只是為了單純地湊熱鬧,而走馬觀花地參觀博物館?博物館在迎合年輕人口味的同時,如何在守正與創新之間取得精妙平衡……

自嗨還是媚俗:博物館怎樣作答年輕一代的文化需求?參觀博物館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也對展陳內容、展覽講解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的年輕人,博物館是繼續“正襟危坐”?還是放下身段,一味迎合?

重慶市博物館協會秘書長雷學剛等專家,就曾指出當前博物館展陳上存在的問題。比如,展覽內容趨於同質化,一些博物館缺少分眾化、定制化、特色化展覽﹔展陳設計平庸化,一些策展人沒有准確把握展覽主題,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不夠,內容與形式割裂,缺少精品展覽。

復制還是拼貼:文創產品何時才能走出現有的舒適圈?眼下,文創幾乎成了各大博物館的標配,但仔細觀察后可發現,做文創的多,真正出圈的少。

有些博物館的文創思路仍是“一招鮮吃遍天”,將文物圖像簡單套印在T恤、文具、箱包上,與十幾年前無異,未能體現文化創意的時代內涵﹔有的則是盲目跟風、抄襲拼貼,導致性價比偏低,受眾的消費黏性不高。

一家獨大還是百花齊放:“養在深閨”的中小博物館如何出頭?與門庭若市的大型博物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地市級、縣級的中小型博物館仍處在年輕群體的“視線盲區”。即使免費開放,年輕觀眾也屈指可數,場館依然門可羅雀。

有業內專家指出,一方面,對於中小博物館而言,運營經費不足、場館設施陳舊、專業人才短缺等現實困境亟待解決﹔另一方面,不少中小博物館沿用舊有的展覽模式,缺乏生動性和吸引力,年輕人難以從中獲得參與感和趣味性。

以數字化賦能

推出更多產品和服務

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借由博物館,今天的年輕人依然能夠與宏大的歷史脈絡同頻共振。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博物館工作。總書記多次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從愛國實業家盧作孚主持創辦的重慶第一座博物館——峽區博物館(后更名為中國西部科學院),到新中國成立后,在主政西南的鄧小平同志親自關心下成立的西南博物院,再到為三峽文物保護工程而設立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博物館之於重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數據顯示,2022年,重慶的博物館總數達到130家。去年全市博物館新推出臨時展覽445個,開展社教活動7370場次,共接待觀眾1783.38萬人次,博物館在助力重慶文化強市建設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凸顯。

要實現年輕人與博物館的雙向奔赴,重慶如何拿“新意”換“心意”?

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紅色重慶“聲入人心”的底色。博物館裡的思政課讓歷史更生動,使青少年心靈受到的震撼與洗禮更強烈。重慶不少的博物館都有著紅色背景,如何用好紅色資源,創新傳播體系,更好地教育年輕一代,重慶交出了成色十足的答卷。

比如最近,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打造的“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時代新人——紅岩革命故事展演”,就入選全國僅10席的“大思政課”優質資源示范項目之一。

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重慶紅岩干部學院院長朱軍在分析紅岩革命故事展演成功的秘訣時,提到其中一個特點:“真實性和藝術性相結合。展演中演繹的人物、使用的文物、講述的故事,都是真實存在、發生過的。真實的東西能夠直擊人心,讓青少年產生情感共鳴。”

摒棄“大而空”,鮮活的“小切口”更能撬動年輕人的興趣點。與某些片面追求宏大敘事、話術晦澀難懂的展覽相比,當前的年輕觀眾反而更願意為一些“小而美”的展覽買單。博物館理應做成特色、做成精品,既吸引年輕觀眾,又忠於博物館“文化殿堂”的特質。

位於涪陵區的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世界首座遺址類水下博物館。2021年,博物館聯手騰訊《王者榮耀》手游,推出“大喬·白鶴梁神女”文創主題皮膚。亮相以來,深受年輕人追捧,項目累計曝光量超過7億次,白鶴梁微信指數環比增加65倍。

“主流”之外,民辦博物館也要善於發出自己的聲音。數據顯示,2022年,重慶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即民辦博物館)26家。受限於資金、人才等因素,長期以來,一些民辦博物館在文博競技場上的“音量”偏小。講好重慶故事、中國故事,民辦博物館要為自己裝上“加壓泵”、安上“擴音器”。

收藏有10余萬件木雕、石雕等藏品的璧山區大圓祥博物館,是重慶很具代表性的民辦博物館之一。該博物館不僅開發出門神鼠標墊、吞口車挂等特色文創產品,也打造了拓印體驗、榫卯拼接等趣味課程,並通過與高校合作,為博物館注入新鮮血液。

更應看到,在數字重慶建設的時代背景下,以數字化賦能文博行業高質量發展,是趨勢所向,蘊含有無限潛力。用好數字化這個助推器,推出更多符合年輕人期待的文博產品和服務,一定能夠實現年輕人與博物館的雙向奔赴。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於重慶而言,要推動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等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博物館無疑是一座重要的橋梁。它讓年輕人更好地擁抱文化,更真切地感受文明的心跳。

(責編:黃凌、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