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換瓣拯救“心門” 康心醫院:術后管理同樣重要

近日,46歲的張阿姨(化名)14年前因“風濕性心臟病”做了瓣膜置換手術,手術后病情好轉。但之后張阿姨並沒有認真遵守醫囑規律服用華法林,近幾年她經常感覺心慌、胸悶,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遂前往重慶康心醫院就診。
到院后行食道超聲檢查,超聲提示:人工二尖瓣位置正常,一側瓣葉卡閉。重慶康心醫院副院長兼大外科主任鐘前進表示,上述檢查結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卡瓣”,這種情況對於置換機械瓣膜的患者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卡閉狀態持續延展,機械瓣膜停止工作,那后果不堪設想,建議患者盡早住院治療。
入院后,醫務人員對患者完善相關檢查,多學科參與術前討論,為其制定完善手術方案,入院僅4天便順利進行瓣膜再次置換手術,術后15天康復良好,順利出院,“心門”重獲新生。
原置換瓣膜周邊已布滿血管翳和血栓。重慶康心醫院供圖
什麼是心臟瓣膜
鐘前進介紹,心臟瓣膜是心臟的基礎結構,相當於心臟的“門”,阻止血液回流於剛剛離開的心房或心室,而一旦出現病變就有可能導致心功能衰竭等嚴重並發症,則需要通過手術治療。
什麼情況需要二次換瓣手術
針對心臟瓣膜病目前最主流的治療方法是心臟瓣膜置換手術與心臟瓣膜修復手術(又稱心臟瓣膜成形術)。但對於部分患者來說常規手術后容易出現瓣膜-病人不匹配、卡瓣、血栓形成、血管翳形成、心功能受損等,這就需要二次換瓣手術。鐘前進表示,二次換瓣技術要求高,難度大,這需要醫生對心臟結構非常熟悉,同時非常考驗術后的管理,對整個心臟團隊的綜合實力要求很高。
術后有哪些注意事項
心臟瓣膜置換術是採用由合成材料制成的人工機械瓣膜或用生物組織制成的人工生物瓣膜替換患者病變瓣膜的手術方式。無論是使用生物瓣膜還是機械瓣膜,出院后患者做好自我管理,對提升生活質量以及預防術后並發症有著重要的意義。
置換機械瓣膜的患者在術后需要終生服用抗凝藥物,可設定每日服藥鬧鐘,避免漏服、錯服、忘服的現象發生,而且要定期回院復查凝血酶原時間。
第一次復查時間為出院后兩周,以后可根據復查情況延長至每1-2月(不超過2個月)復查一次。
檢查內容非特殊情況,一般隻需要進行抽血、化驗凝血酶原時間、電解質、血常規。
復查選擇醫院以手術所在醫院為最佳,尤其是手術后早期復查時,如有不適,應詳細向醫生說明病情,醫生根據個體情況做出准確的病情評估和用藥指導。(重慶康心醫院)
(注: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