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推薦

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全力交出生態環境高分報表

山清水秀 美麗重慶新畫卷漸次展開

2023年12月22日07:27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數讀美麗重慶建設>>>

水更清天更藍

截至11月30日 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保持Ⅱ類 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100%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04天

川渝聯防聯控

川渝生態環境協同立法司法協作、跨界河流聯防聯控聯治、共建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3項經驗做法向全國推廣

生態修復治理

截至目前

48段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持續鞏固

長江、嘉陵江、烏江干流4012個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達93%

評價空氣質量6項指標全部達標,臭氧超標天數同比減少8天

修復污染地塊24塊,提供淨地2260畝,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

建成“無廢城市細胞”1500余個

新增完成591個行政村(社)環境整治、31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碳市場累計成交4593萬噸

全市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達94%

(數據由記者陳維燈整理)

冬日,珊瑚公園依然綠草如茵,不少市民在此享受難得的冬日暖陽。

以2萬余平方米草坪為“中軸”,修葺完善消落區濱水岸線……曾經因水體淤積、設施老舊而幾乎被人遺忘的珊瑚公園,在整治后搖身一變成為融合山城特色水、山、燈、影等元素的國際一流濱水空間,成為游客、市民休閑打卡新地標。

不僅是珊瑚公園。今年以來,全市上下深學篤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美麗重慶建設大會精神,堅持一體推進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鄉,全力交出生態環境高分報表,扎實推動美麗重慶建設開好局、起好步,全市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精准治污 科學治污

污染防治攻堅重大戰役縱深推進

花溪河是巴南人民賴以生存的“母親河”,生態良好、環境優美,溫泉旅游資源豐富、人文歷史厚重,很長時間裡一直是重慶市民周末游玩的首選之地。

然而,自上世紀末開始,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一大批作坊式、粗放式的中小企業分布在花溪河沿岸,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畜禽養殖糞水直排河流。曾經清澈見底的河流長滿了青苔,河流水體嚴重富營養化,魚蝦幾乎絕跡。

為了改善花溪河流域水生態環境,巴南先后對流域內1200多家涉及機加、食品、家具、汽修等行業的“小微”企業進行分類整治,關停取締185家,規范整治893家,搬遷整合183家,關閉、搬遷流域內所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

在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基礎上,巴南持續深入、全面系統推進花溪河流域綜合整治。如今,花溪河長江入口濕地公園、濱河公園等一大批公園建成開放,重現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景象。

“要解決‘病痛’,必須找到痛點。隻有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好左右岸、上下游、陸上水上生態保護,才能實現對污染的標本兼治。”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堅持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推動污染防治在重點區域、重要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

截至目前,重慶境內長江、嘉陵江、烏江干流4012個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達93%,溉瀾溪、盤溪河等實現“水清岸綠”整體蛻變。

今年,重慶接續實施夏秋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堅、今冬明春“治氣”攻堅專項行動,評價空氣質量6項指標全部達標,臭氧超標天數同比減少8天,為近10年來最佳水平。

此外,重慶還在全國率先推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程度分級和用途分類管理,修復污染地塊24塊,提供淨地2260畝,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

截至11月20日,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保持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10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04天﹔土壤、聲、輻射環境質量保持穩定,未發生較大及以上突發環境事件。

生態修復治理 提升保護能級

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持續筑牢

三峽庫區重要生態屏障鐵峰山國家森林公園違規建房現象嚴重,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要徹底整改、系統修復——在2019年7月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和2021年2月中央巡視反饋意見中,均提到了鐵峰山。

由於森林茂密、動植物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厚重、氣候涼爽宜人,一段時期以來,鐵峰山國家森林公園內出現違規佔地、佔林進行房地產開發建設的情況,青山綠水變成了“混凝土山”“水泥森林”。

為此,開州竭力推進鐵峰山國家森林公園開州區域違建整改和生態修復工作,在拆除32.7萬平方米違章建筑的基礎上,完成生態修復12.3萬平方米、道路綠化美化12公裡,栽植各類苗木9.4萬株,種植地被植物8.9萬平方米。

鐵峰山國家森林公園也實現了從亂到治到興的蝶變,曾經的“混凝土山”“水泥森林”變成了“綠色碳谷”“森林氧吧”,成為廣大群眾休閑避暑和納涼勝地。

“我們不斷強化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督執法,‘綠盾’行動發現問題整改完成率達97%,持續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無獨有偶。在銅梁區華興鎮團林村,曾經的100多家採石場留下了500畝廢棄礦山,治理修復后建成500畝白茶基地、4個社區公園和一個水質清澈的人工湖,當地的主導產業也從採礦轉型為鄉村旅游。

如今,銅梁“礦山重披綠衣”生態修復行動已全面完成,累計實施巴岳山和毓青山關閉和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項目32個,修復治理面積52.41公頃。

同時,重慶深入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建設,忠縣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獲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命名﹔廣陽島、銅鑼山生態修復項目入選全國“山水工程”優秀典型案例﹔黔江區阿蓬江、巫山縣大昌湖入選國家重要濕地名錄﹔開州區漢豐湖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在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保護能級方面,兩地120項合作協議得到有效落實,印發了“六江”生態廊道建設規劃,提出8個行動計劃和21項重點工程,為川渝兩地聯合開展重要水系紐帶生態共保共建共享提供了重要依據和空間指引。

體系化建構 數智化賦能

現代環境治理能力持續提升

2023年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當天,由市生態環境局自主研發的環評監測數據“一鍵查”系統正式上線運行。

該系統是目前全國首個省級層面的環評監測數據供應系統,通過“一圖”“一庫”“兩端口”系統集成應用,基本覆蓋全市國家級及市級工業園區,以及全重慶38個區縣的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可免費為環評編制單位、建設單位提供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環境等開展環評監測所需數據一鍵查服務,大大節省企業經濟和時間成本。

“該系統數據採集精准高效,有效解決了部分工業園區因財政資金困難、專業能力有限尚未開展環境質量現狀監測的問題,形成了支撐全市生態環境工作的數據底座。”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系統有效支撐了園區規劃環評、建設項目環評,為加快推進建設項目審批和項目落地、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數據保障,目前已為180余個建設項目免費提供環評監測數據,幫助企業節約了數百萬元費用。

“美麗重慶建設是戰略目標,也是有效統籌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根本路徑和舉措。”該負責人說,以數字化賦能生態環境治理,既是順應新形勢下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規律,也能為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提供支撐,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新的方法路徑。

“通過全市水污染防治管理系統視頻監控平台,發現小安溪段家塘河面垃圾問題1個——河面發現漂浮物,請及時核實處理……”近日,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銅梁區生態環境局水科和舊縣街道環保員張彬的手機,同時收到這樣一條短信通知。

三級管理人員立即點開“巴渝治水”App,打開“水環境管理”中的“視頻監控”功能,查看問題圖片及實時視頻,並同步查詢該河面近期水質監測數據,及時生成問題清單,為后續研判、處置提供決策支持。

“巴渝治水”水環境管理大數據系統綜合運用物聯網、視頻監控、衛星遙感、無人機低空遙感、智能識別等技術,初步建成“空-天-地”一體的數字水生態智能感知網,打造“環保天眼”,實現對全市120條河流水環境狀況的智能監控,不但能通過圖像識別、熱成像等技術自動抓取斷面周邊1—3公裡河面垃圾、疑似排污口等水環境問題,還能根據傳回來的水質自動監測數據開展超標分析和水質預警。

目前,重慶正構建完善涵蓋145類編目2486項數據的生態環境數據資源目錄,謀劃“巴渝治水”“巴渝治氣”“巴渝治廢(危險廢物閉環管理)”3個重大應用,總體實現水、氣、聲3大環境要素進入自動監測階段,智能監測預警能力顯著提升。

做好“加減法” 打好“組合拳”

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明顯加快

去年,南岸區南山街道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到2.88萬元,居全市前列。今年截至11月底,南山街道已累計接待游客224.9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8億元。

這得益於南山街道近年來系統推進生態修復、自然恢復,促進大南山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目前已累計投入超5億元開展大南山綜合整治,分類治理“散亂污”企業600余家,拆除治理違法建筑190萬平方米,如期完成“四山”違建整治任務。

在此基礎上,南山街道充分利用南山獨特區位優勢和生態稟賦,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大力發展花卉園藝、休閑民宿、農旅融合等綠色產業,打“山水牌”、吃“綠色飯”、走“生態路”,探索美麗重慶建設新模式,實現生態優勢向產業優勢、經濟優勢高效轉化。

在做好“加減法”、打好“組合拳”,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上,南山街道並非孤例。

地處三峽庫區腹心的忠縣,以全國首批、重慶市唯一的國家級田園綜合體——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為樣本,塑造特色品牌,做靚生態產品,實現了“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再到一座橘城”的嬗變,走出了產業發展“高價值”與綠水青山“高顏值”的生態富民新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兩山”“兩化”實踐典范。

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創新集成土壤分析改良、科學選種育苗、標准化建園、智慧化管理、生態化種養等8項國內先進技術標准,助力柑橘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2022年,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內建成宜居美麗鄉村10個,果農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5萬元。同時,輻射帶動忠縣建成長江兩岸20余萬畝柑橘標准果園,形成獨特的“生態走廊”,提高全縣森林覆蓋率10.8個百分點,減少流入長江泥沙700萬立方米。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約佔全國“半壁江山”的長江經濟帶,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主戰場。近年來,一次次綠色轉型在重慶競相上演:

重慶高新區統籌“車、路、油”和“天、地、車、人”建設主線,立體化推進高質量發展和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大渡口以科技創新為突破口,以“單位產值論英雄”,重點培育附加值高、產業鏈長、環境友好的產業集群﹔渝湘復線高速巴彭路5標水江隧道通過科技攻關、標准化建設、智慧場景應用等,形成了集裝備、工藝、技術、管理於一體的全鏈條高速公路隧道洞渣綠色綜合利用新技術……

掃描>>>

水質提升 人水相親 臨河產業高質量發展

永川臨江河蝶變:打造“全國幸福河湖”

在永川,有一條河,孕育、滋養著城市根脈,綿延不絕。

它就是臨江河,全長100公裡,是長江一級支流,其中永川段88公裡,流域面積655平方公裡,承載著流域內75萬名永川人飲用水以及25812公頃土地農用水保障功能。

臨江河曾經清波浩淼,有著“三河匯碧載千秋,海棠香國自芳流”的盛況。然而,隨著城市的擴張,兩岸生產生活污水無序排放,臨江河污染漸次加深,水體變黑變臭。

近年來,永川以“背水一戰”的決心和勇氣,將臨江河流域綜合治理作為“一號民生工程”,打響了綜合治理攻堅戰。

如今,臨江河水質由劣V類提升至Ⅲ類,2020年還被評為我市“最美河流”。

去年4月,水利部在重慶等7個河湖長制工作獲國務院督查激勵的省市開展幸福河湖建設,永川臨江河成為西南地區唯一入選水利部首批“全國幸福河湖”建設項目。

為了打造人水相親的幸福臨江河,永川圍繞臨江河城區段和“三湖”公園建設居民住宅區:打造沿湖沿河健身步道57.2公裡、親水景觀16處,進一步拉近人水距離﹔持續涵養優質水源,推動飲用水水源地岸濱植被帶、水源涵養林建設等5項工程,面積超過27萬平方米……

在此基礎上,永川全面梳理臨江河建設歷史、治理歷程和文化故事,編撰《臨江河幸福河》書籍、臨江河水文化集錦,構建水文化遺產數字地圖,不斷豐富水文化內涵,為轄區13.4萬中小學生提供優質水文化科普資源﹔制作渡槽、古橋等短視頻,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等,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力傳播新時代水文化,講好幸福河湖永川故事。

同時,永川著力拓展臨河產業發展空間,發展壯大永川秀芽、永川香珍、永川柑橘等特色產業,開發十裡荷香等鄉村旅游資源,帶動沿岸居民創業增收。2022年,臨江河流域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6101元。

本報首席記者 陳維燈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