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原創

重慶萬州:智能化引領,激發產業新動能

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
2024年01月02日10:20 | 來源:人民網-重慶頻道
小字號

汽車生產線上,機器“手臂”快速揮舞,在火花四濺中精准焊接﹔偌大的特鋁新材料生產廠區,很難見到工人的身影,通過一塊大屏幕就可監控生產的全過程﹔一個個快遞包裹,在自動分揀線上被快速分類打包,高效到達收件人手中……

近日,記者在走訪位於三峽庫區腹心的重慶市萬州區企業時,感受到了當地產業以智能化為引領,所帶來的勃勃生機。近年來,萬州區把握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加速產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經濟與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提速打造長江上游綠色智造基地,助力三峽庫區經濟中心建設。

截至目前,萬州已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165個,建成4個市級智能工廠和11個市級數字化車間,其中2023年新創建市級智能工廠和市級數字化車間5個。2023年,萬州區規上工業產值、增加值增速連續10個月保持重慶全市第一。1-9月,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22.2%。智能化加快產業升級的同時,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智能改造,讓傳統產業增添活力

一直以來,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工業在萬州經濟發展中處於重要地位。從“制造”到“智造”,是萬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一躍”。在萬州,推動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改造,產業有基礎,企業有意願。

一個個零件,經過一系列焊接流程,車身的輪廓開始顯現。近日,記者在位於萬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天子園的重慶長安跨越車輛有限公司(下稱長安跨越)焊接車間裡見到,焊接線上不少環節,沒有工人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幾個揮舞著“手臂”的機器。

“2012年公司從重慶中心城區整體搬遷至萬州,按照整車生產五大工藝建成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和檢測線,產品以輕卡和輕型客車為主。”長安跨越制造中心制造管理部部長楊建波介紹,起初,公司自動化程度較低,焊接環節大多都是依靠人工來完成。

長安跨越焊接車間機器正在焊接。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長安跨越焊接車間機器正在焊接。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2019年起,長安跨越開始系統推動自動化改造升級,更多地用機器替代人工。以焊接車間為例,以前,一條輕型客車生產線上需在崗工人150人左右,每小時可產出車體10輛。經過升級改造后,如今每小時可產出車體17輛,在崗工人減少約30%。

產線改造只是其中一方面,長安跨越也非常重視生產流程的信息化。

“以前,從訂單下單、物資投放,一直到交付,所有的環節都是採用紙質表單,費時費力,還容易出錯。”楊建波說,公司產能快速提升后,傳統的生產流程已遠遠不能滿足生產需求,迫切需要進行信息化應用。

企業資源計劃系統、MES系統(生產信息化管理系統)、DMS系統(經銷商管理系統)……近年來,長安跨越密集上線了一系列信息化系統,將生產流程化、信息化。

得益於自動化改造升級,長安跨越多項指標有了明顯的提升。楊建波說,如今,長安跨越生產效率提升了30%以上,制造成本反而降低了25%,良品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預計未來3至5年,長安跨越還將投入2億元用於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升級。

“近年來,萬州大力實施智能化改造,以此增添產業活力。”萬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發展局經濟運行科科長劉永忠表示,萬州工業企業主要集中在經開區,傳統企業的佔比較大,智能化改造對於企業自身也很迫切。2023年,萬州經開區對35家企業共41個項目實施技改擴能及智能化改造,未來將以智能化為引領,推動“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讓產業結構從“低小散”向“高大上”邁進。

數智賦能,讓新興產業動能澎湃

以智能化為引領,不僅體現在對原有傳統產業的改造,還有新落戶企業的選擇上。

位於萬州經開區九龍園內的重慶市九龍萬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九龍萬博),是萬州區與博賽集團簽約引進的重大產業項目。該項目總投資75億元,一次性建設4條年產90萬噸氧化鋁低溫拜耳法溶出生產線等,於2020年9月開工,2022年2月投料運行。

走進九龍萬博工廠,隻見廠區內林立著不少巨大圓柱形罐體。記者了解到,這是氧化鋁的分解槽,每個罐體直徑18米,高度相當於10多層樓房的高度,單個重量700至800噸,這也是目前國內最大、安裝工藝最先進的分解槽。

“設備大型化,可以讓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九龍萬博總經理陳國友告訴記者,此前公司的一個老廠區,共有9條生產線,先后經過7次技改,每年總產能才80萬噸。而九龍萬博採用大型設備,一條生產線可輕鬆達到90萬噸的年產量,每噸氧化鋁能耗由過去的92立方降至83立方,所需的人力也大幅下降。

九龍萬博新材料管控中心。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九龍萬博新材料管控中心。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在九龍萬博新材料管控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偌大的廠區,工人寥寥無幾。陳國友說,這是因為項目在建設時,全流程採用了先進的智能化設備,且為未來進一步提升預留了數據接口。

“九龍萬博項目一改以往的生產模式,用數字化、智能化來賦能生產,最大程度減少了生產環節的人工干預。”陳國友說,正因如此,投產一年多來,已先后獲得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市級企業技術中心、數字化車間、5G+創新示范智能工廠等稱號。

為進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2023年,九龍萬博啟動了智能化升級和產能置換。陳國友說,通過數智賦能,原先設計的年產量90萬噸生產線將提升至110萬噸,再通過產能置換新增一條120萬噸的生產線,到2025年,將在萬州形成年產560萬噸的產能。

企業的各項數據也呈現出了智能化生產的顯著成效:2022年,九龍萬博全年實現產能260萬噸,營收約81億元,繳納稅金2.24億元。2023年1至10月已累計生產353萬噸,銷售366萬噸,預計2023年全年生產氧化鋁420萬噸,營收可望突破140億元,稅收超過5億元。

“近年來,萬州區將新引進項目的智能化水平,作為招商的一個重要指標。”萬州區裝備制造產業招商專班副組長吳洺合表示,高質量發展,體現在企業的生產效率,這與企業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有直接關系,萬州地處三峽庫區腹心,產業的智能化水平越高,對生態的保護也就越好。近3年,萬州區新引進的裝備制造企業中,智能化水平較高的企業佔比超過了80%。

智能設備,讓物流行業降本增效

在萬州,不僅工業企業在進行智能化賦能,其他產業也在積極應用。以物流企業為例,以往靠人工分揀,很容易造成包裹錯分,到站點發現后再折返運輸,時效就更長了。利用智能化設備,這一情況幾乎可以得到避免。

記者在位於萬州區熊家鎮白水村的中通快遞渝東(萬州)智能科技產業鏈園區(下稱中通快遞萬州園區)看到,快遞包裹被工人從車上卸下后,經過機器掃描,在自動分揀線上被快速分類打包,再被裝上貨車發往目的地。

“以前,渝東北地區的中通快遞包裹,需先運至重慶中心城區進行分揀,如今可直接運抵萬州,加上自動分揀線的應用,包裹運輸時間可縮短一天。”中通快遞萬州轉運中心負責人肖繳表示,傳統人工分揀約需半個小時,錯分率約為2%﹔採用自動分揀線隻需10分鐘,錯分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中通快遞渝東(萬州)智能科技產業鏈園區的自動分揀線。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中通快遞渝東(萬州)智能科技產業鏈園區的自動分揀線。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除了提高了分揀效率和准確率,智能化設備還能大幅減少人力成本的投入。肖繳介紹,中通快遞萬州園區於2023年11月17日開始試運營,共有12條分揀線,如採用傳統人工分揀至少需要配備工人144名,而如今隻有50人左右。

智能化設備的應用,讓成本更低、時效更高,服務質量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十分有利於企業的發展。“正因如此,試運營不到半月,園區的快遞日處理量已達30萬件。”肖繳表示,除了渝東北地區,當前正在積極擴大園區的分撥覆蓋面,未來有望將四川達州和湖北利川納入其中。

一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的支撐。產業興則經濟興,產業優則動能足。當前,萬州正以智能化為引領,加快推動產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動能。

萬州區經濟信息委信息化科副科長周紅梅介紹,在政策保障方面,萬州先后印發了《重慶市萬州區數字經濟“十四五”發展規劃(2021—2025年)》《萬州區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0—2022年)》《萬州區工業企業智能化賦能行動計劃(2022-2025年)》等文件,從政策、人才、資金等方面對智能制造進行大力支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按照規劃,到2025年底,萬州區將建成7個智能工廠、20個數字化車間,有研發活動規模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2%,大中型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80%。到2027年底,建成10個智能工廠、25個數字化車間,創建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2家以上,實現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全覆蓋,形成數字化變革全面引領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責編:劉政寧、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