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人民日報記者遍神州

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保護水環境,發展綠色產業——

長江邊 生態美

本報記者 常碧羅
2024年02月20日10: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白沙古鎮。
  白沙鎮人民政府供圖

  核心閱讀

  長江流經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近年來,這座濱江小鎮保護長江生態,優化人居環境,集聚綠色產業,力爭實現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讓古鎮煥發生機活力。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20日 15 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20日 15 版)

  清晨,長江兩岸薄霧朦朧。江邊,不少人正悠閑散步。“自從修了這條濱江步道,我和老伴可喜歡來晨練了。”家住江邊的張女士笑著說。

  這裡是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長江流經白沙鎮段長28公裡。江水哺育著小鎮,小鎮裡的人們也以持續不斷的努力保護長江,保護家鄉的一草一木。

  大橋建設兼顧群眾出行方便和長江生態保護

  一橋飛架兩岸,江津白沙長江大橋上,往來車輛疾馳而過。

  白沙長江大橋是連通江津北部和江津西部片區的重要過江通道,項目的建成將進一步打通重慶西南片區部分區域的交通瓶頸,方便群眾出行、縮短物資運輸距離。但長江江津段屬於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橋跨越的江段位於保護區實驗區內。由於橋位距離最近的保護區實驗區邊界達60公裡以上,若選擇在邊界外建造橋梁,則無法實現方便群眾出行的初衷。

  怎樣兼顧群眾出行便利和長江生態保護?“和傳統的造橋方式不同,在不影響安全的前提下,這座橋我們去掉了兩個橋墩。”大橋建造負責人李明亮說。仔細一看,東岸引橋確實比西岸少了兩個橋墩。少了兩個橋墩,施工難度增大,成本也高,為什麼要這麼做?

  在方案論証階段,白沙長江大橋共有15個橋墩,橋跨越的長度為590米,東岸引橋有兩個橋墩正好位於長江中。西南大學水產學院的研究團隊調研發現,兩個引橋橋墩位於保護區岸線以內,其中一個橋墩原設計位置水位較深,是魚類產卵、越冬的重要場所,倘若在這一位置修建橋墩,會對魚類產生影響。江津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裡是長江鱘、胭脂魚等珍稀特有魚類的生存區域,重點保護物種有60余種。大橋附近還有三峽庫區主要魚類的早期資源補充通道,水中的大量魚卵、魚苗對長江魚類資源恢復起著重要作用,也為白鷺、蒼鷺、池鷺等鳥類提供了較好的覓食條件。

  “如果採取傳統的爆破施工方式,噪聲、震動和渣塊也會對魚類產生影響。”江津區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了保護好長江水生生物,江津區最終選擇調整設計方案和施工方式,去掉東岸原有的兩個引橋橋墩,改用更減震降噪的開挖方式。為防止石頭、焊渣等掉入江中,承建方每天都進行清理監督。

  2022年1月,白沙長江大橋通車,當地20萬群眾的出行難題得到緩解。

  改善人居環境,村美人和面貌一新

  白沙鎮是千年古鎮,有的古街沒有排污管網,有的社區即使有排污管網,由於年代久遠、資料缺失,也沒人清楚具體位置、運行方式等情況。“為了改造,工作人員挨家挨戶跑,了解管道的位置和走向。”白沙鎮規劃建設環保局負責人楊珍楨說,古鎮的管網改造難度很高,大多數房屋都是“老地基”,施工隊也不敢輕易動。對此,白沙鎮朝天咀社區黨委書記劉蘭深有感觸:“街道狹窄,地勢不平。車進不來,就用背簍,管網鋪設困難,就調整施工辦法。”

  2020年以來,白沙鎮堅持從源頭上實施水環境治理,持續加大污水管網建設力度,目前污水管網改造已全部完成。改造后,白沙鎮的雨水、污水排放實現分離,雨水通過管網直接排放至河道,污水則通過污水管網排向污水處理廠,經過處理達標后再排入河道,有效減少了污水對天然水體的污染,也大大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環境。

  如今的白沙鎮,放眼望去,江水碧波蕩漾,街面干淨整潔,沿街建筑和諧美觀,蔥蘢的綠植和色彩繽紛的花卉遍布沿江綠化帶……老街煥然一新。“管網改造后,再也沒有雨天積水和污水橫流的現象了,環境越來越好,旅游也發展起來了,生活在這裡,大家越來越舒心。”東華古街的居民們紛紛感嘆。

  鎮裡的基礎設施按規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也在點滴努力中不斷提升。以前,部分村民家門前柴草、雜物等隨意堆放,垃圾桶旁邊各類垃圾散落,村庄環境較差。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近年來,白沙鎮以建設“幸福美麗新白沙”為目標,聚焦農村人居環境短板,大力開展村庄清潔、戶廁改造提升等一系列工作,全面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現提檔升級。

  在恆和村,家家戶戶廁所整潔,廚房干淨、雞鴨圈養……“現在村民們的生活習慣改變了,大家都在自覺維護村容村貌。”蛻變的“秘方”源於白沙鎮的鄉村治理新模式,通過抓黨群共治、村民自治、法治建設和改革創新,全民共建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正逐步形成。恆和村黨委書記李燦斌說:“村裡環境好了,人氣也越來越旺。”

  集聚多元業態,小鎮產業蓬勃發展

  風格獨特的吊腳樓、潮濕的石板路、正坐在門口拉家常的居民……在古鎮裡悠閑散步,移步換景,別有一番滋味。

  近年來,隨著古鎮基礎設施的改善,咖啡館、民宿等也逐漸入駐,旅游業迎來發展的好時機。居民幸鈺權的“家庭公寓”一共4間房,“到了旺季,游客變多了,都要提前預訂咧!”幸鈺權笑著說。

  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當地謹慎考量。“所有不利於濱江生態的產業,我們都予以拒絕。”重慶白沙文化旅游發展管理有限公司景區管理中心副部長羅尤蘭說。

  在白沙古鎮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以前,游客不是很多,大多為周邊鎮街的居民。2019年,白沙鎮啟動古鎮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內容包括居民樓加固修繕、立面改造以及新建排水管網、消防設施、臨江步道等。

  經過近5年的保護開發,如今的古鎮多處老舊建筑已完成修繕整治,保留了建筑發展的歷史延續和古街肌理,臨江休閑步道和親水綠植帶已初見規模。古鎮的游客量也有所提升,2023年,白沙鎮接待游客20萬人次。

  “古街巷道錯綜復雜,閣樓鱗次櫛比,充滿了古典韻味。在這裡拍照打卡,簡直太出片了。”一名游客高興地說。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巷、多彩的民俗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他們對白沙古鎮的旅游資源給予高度評價。

  “未來,白沙鎮將繼續開展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實現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有機統一。”白沙鎮黨委書記曹均平說。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