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科研團隊守護著的這個“寶貝”——
無核枇杷!三五年后就要來了

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研究團隊師生在資源圃內為枇杷疏果、套袋。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我們現在吃到的枇杷,每個果子裡面果核就佔了約一半。如果是無核枇杷,全是果肉,你期待嗎?”前些日子,在位於北碚區歇馬街道的重慶市作物種質北碚枇杷魔芋甘藍資源圃,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副教授何橋向記者推薦起他們正在培育的“寶貝”。
事實上,整個春節期間,包括何橋在內,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科研團隊的師生們都沒有閑著,資源圃裡24小時有人值班,守著這些“寶貝”。
重慶市作物種質北碚枇杷魔芋甘藍資源圃,由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及重慶市枇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同管理。
上個世紀90年代,西南大學梁國魯研究員帶領該校園藝園林學院枇杷種質資源利用與創新團隊,從國內外收集枇杷屬種質資源,通過篩選天然多倍體和雜交育種,獲得了500多份不同倍性的種質。
“在通過國家相關部門審定的10個枇杷新品種中,有5個是無核新品種,比如‘無核福早’‘無核早玉’‘華玉無核1號’等。”何橋對此頗感自豪。
同是枇杷,有核的和無核的有什麼區別?同是無核的品種,它們之間又有什麼區別?
“這當中的差別可大了。”何橋說,有核枇杷和無核枇杷吃起來體驗感完全不一樣:大多數有核枇杷核很大,果肉少﹔而無核枇杷剝了皮以后,全是果肉。
然而,要培育、甄選出優質的無核枇杷品種,並非一蹴而就的事。
這項工作,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枇杷種質資源利用與創新團隊已經持續做了20多年。
無核枇杷果實裡沒有種子,而種子是果實膨大所必需激素的主要來源,因此,無核枇杷保果就成了一項特別重要的工作。要做好保果,根據時節施用保果劑並進行疏果和套袋,至關重要。
“枇杷疏果有個口訣:‘大果留二三,中果四五六,小果八九十。’要生產精品果,必須進行人工疏果。”何橋說。
疏果主要是摘除生長發育不良的果實、受凍果、畸形果和病虫害果。而果實套袋可以有效防止果皮擦傷,減少裂果、果鏽、日灼,減輕鳥害和虫害,降低農藥殘留。
現場,何橋進行了教學。他提醒學生,在疏果完成后,要先噴洒一次殺菌劑和殺虫劑,然后進行套袋操作,“先撐開果袋,將果實全部裝入紙袋,使幼果處於果袋中央,再用捆扎絲捆扎袋口。”
記者留意到,師生們的套袋操作嚴謹而規范:套袋順序為先上后下,先裡后外﹔捆扎絲時,線沒有纏在果柄上,以免果柄受到損傷。
何橋告訴記者,目前,對無核枇杷品種的選育已經到了中試階段,“預計還有3—5年,隨著相關栽培管理技術的優化和示范推廣,無核枇杷就將正式面市。”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志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