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坡區“黃桷坪老火鍋”店:
以歌會友 火鍋店成“打卡點”

一家火鍋店,可以做出怎樣的特色?大部分人能想到的,無外乎味道、服務、環境、位置等。
但在九龍坡區的京渝國際文創園,一家名為“黃桷坪老火鍋”的店,其特色竟然是唱歌。
來這裡吃火鍋的人,可以聽老板唱歌,也可以跟他合唱,甚至可以自己點歌。這種獨特的經營模式,吸引了全國各地不少喜歡音樂、愛好唱歌的人慕名而來。這家店由此成為九龍坡區的一個旅游打卡點。
2月22日,“黃桷坪老火鍋”店內,阿多(左二)與客人互動唱歌。記者 何賽格 攝/視覺重慶
火鍋店配了個小舞台
2月22日,記者慕名前往“黃桷坪老火鍋”。該店規模不大,隻有十幾張桌子,其中有4張擺在院壩裡,其余的分散在包房和卡座。院壩裡有一棵百年黃葛樹,樹前方搭建了一個不足5平方米的小舞台。
1977年出生的李鋼,是這家店的創始人之一。不過,在開設“黃桷坪老火鍋”之前的10余年裡,他一直做的是中餐,最高峰時開了15家中餐門店。
中餐與火鍋,差異很大。李鋼為啥不願深耕中餐而要向並不太熟悉的火鍋轉型?
原來,新冠疫情期間,李鋼開的不少中餐門店出現虧損,隻能關門。市場行情,逼迫他尋找一條新的賽道。做什麼?李鋼想到了火鍋。
“我不是突發奇想,是早就有這個打算。”李鋼說,小面、火鍋、江湖菜是重慶餐飲三大名片,其中又以火鍋最知名。早在2016年,他就有開火鍋店的想法,並注冊了“黃桷坪老火鍋”商標。
2022年底,李鋼即著手開設火鍋店的事宜,並尋求合作伙伴。
用差異化定位篩選客戶
籌備火鍋店的過程中,李鋼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重慶火鍋店遍地都是,競爭異常激烈,怎樣才能突出重圍?與李鋼同年出生,且名字同音的李剛(藝名阿多)的出現,讓這個問題有了答案。
阿多自小喜歡音樂,自己搞創作,還練得一副好歌喉。他也搞過一段時間的餐飲,並在自己的店中唱歌給客人聽,累積了不少“粉絲”。
這讓李鋼眼前一亮。他認為自己的火鍋店可以另辟蹊徑,以“阿多”為招牌,以“音樂”為特色,讓傳統火鍋店成為一個“餐飲+文創”的綜合業態。
兩人一拍即合。2023年6月,兩人投入50多萬元,“黃桷坪老火鍋”正式開業。
萬事開頭難。火鍋店剛開業那幾個月,基本上是門可羅雀。
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火鍋店位於文創園區中,周圍住戶少。其二,當時阿多在火鍋店開張前做了一場針對嗓子的手術,需要花幾乎一年的時間來進行康復。所以,“黃桷坪老火鍋”剛開業時,阿多唱不了歌,火鍋店的主打特色體現不出來。
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2023年11月,嗓子康復后的阿多開始在火鍋店演唱,得知此事的“粉絲”聞風而來,才得到改變。味道不錯,加上有唱歌這樣的特色,“黃桷坪老火鍋”生意開始好起來,回頭客不斷增多。
“我們通過阿多和音樂,確定了自己與其他火鍋店的差異化定位,也篩選了客人。”李鋼說。
借助短視頻加速“出圈”
客觀地說,如果只是聽阿多唱歌,“黃桷坪老火鍋”未必一定就能“出圈”,真正讓其“出圈”的,還是客人能在這裡唱歌互動。
阿多介紹,每天晚上7點左右,他便開始唱歌,同時會引導客人一起拿著話筒合唱,也鼓勵客人主動挑戰自己。幾首歌后,他便會將舞台讓給客人,讓大家自行點歌來唱。
“相比其他餐飲業態,火鍋本來就熱鬧一些。而來我們這裡吃火鍋的,大多數都是喜歡唱歌的人,我們前期把氛圍烘托到位后,自然有人願意展現自己。”阿多認為。
記者看到,在阿多唱了3首歌后,就有客人點歌開唱粵語歌曲《護花使者》,快節奏的旋律不僅讓演唱者的朋友“嗨”了起來,還讓本不認識的另一桌的客人也要來話筒,主動與其合唱,現場歡呼聲不斷。
短視頻,則把“黃桷坪老火鍋”獨特的“嗨”的氛圍,傳播得更遠。每天,店裡的工作人員都會錄下現場的視頻,再經過剪輯后,通過阿多的短視頻號發出,從而讓“黃桷坪老火鍋”加速“出圈”,讓更多的人慕名而來,一個晚上常常要翻台2—3次。
“我們火鍋店不大,每天的流水在1萬塊左右,按照現在的行情,預計在半年內就可以收回成本,然后開始盈利。”李鋼說,后續,他們還將增加一些表演形式,以此來吸引更多客人。(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楊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