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90后女孩傳承四代人的美食記憶

山城巷藏著一位“湯圓西施”

2024年03月04日07:48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龔藝林正在店裡煮湯圓。記者 何慶渝 攝/視覺重慶

70多年前,在渝中區千厮門西水橫街,有一家沒有店名的湯圓店。如今,繼任者以“啥子巷巷大湯圓”為店名,在渝中區山城巷,光大“祖業”。

店老板是個“90后”女孩,名叫龔藝林,被來往的顧客稱為山城巷的“湯圓西施”。

緣起:祖傳四代賣湯圓

3月1日,在渝中區山城巷52號,記者看到,龔藝林的湯圓店不過十幾平方米——舊時的灶台、兩張方桌、幾張條凳,全是有年份的“老古董”。暖黃色燈光讓整個店鋪更添年代感,讓人仿佛回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一切都始於那個年代——從涪陵來到市中區(現渝中區)的“創業者”,是龔藝林的曾祖母和奶奶。二人在一個小巷擺煙攤、賣湯圓維持生計。不久后,她家的湯圓在當地就有了不小的名氣。

當時,附近不少居民習慣每天到那裡吃上兩碗湯圓。因為湯圓攤沒有名字,顧客們便隨口稱之為“那個啥子巷巷的大湯圓”。從那時起,湯圓手藝就一代代傳了下來。“我媽媽是第三代傳承人,我是第四代。”龔藝林說。

“小時候,常聽奶奶講起那時她們賣湯圓的故事。”龔藝林說,她從小也是吃奶奶做的湯圓長大的。奶奶每次去市場購買材料都帶著她,在家做湯圓時也讓她在一旁看,“看著看著就會了,但都是奶奶做來吃,幾年前奶奶去世后,就再也沒吃過小時候的那種味道的湯圓了,非常懷念。”

傳承:留住小時候的味道

帶著對奶奶的思念,龔藝林決定當一名“湯圓匠人”,將奶奶的老手藝傳承下去,幫自己和更多老重慶人找回當年的味道。

2018年,龔藝林的“啥子巷巷大湯圓”在山城巷開業了。憑借著傳統老湯圓的味道,她的湯圓得到了眾多食客的贊賞。“80歲的老人在女兒的攙扶下,都要來我們這裡吃一碗記憶中的湯圓。”龔藝林說,這讓她很感動,哪怕再忙,也會抽出時間與客人多交流。來往食客將她賣湯圓的照片發到網上,龔藝林由此被網友稱為“湯圓西施”。

眾多食客的喜歡,離不開龔藝林對於湯圓味道的把控。市面上大部分湯圓餡隻有3種餡料,但她的湯圓餡有約10種佐料,包括花生、芝麻、黑芝麻、豬油等,都由手工搗碎、炒制並按照一定比例攪和。

餡料選材也大有文章。龔藝林說,小花生更適合做湯圓餡。她記得小時候跟奶奶去買佐料,都是買的小花生,所以現在她專門聯系石柱的農民幫她種這種小花生。

豬油也是用的涪陵產的黑豬油。總之,做法和材料上,能照舊的都照舊。“正是因為做法傳統,用材傳統,還是純手工制作,所以比較費時。”龔藝林說,湯圓制作並不在店裡,而是在另外一個地方的工作室,她和丈夫、母親以及另外兩名工人忙活一天,最多隻能包1500個湯圓。

龔藝林曾經入選重慶小姐十強,是重慶業余冰球隊隊長,獲得過重慶卡丁女子錦標賽冠軍。為什麼會選擇開湯圓店?龔藝林笑稱,希望“留住小時候記憶的味道”。

創新:讓傳統美食煥發新活力

龔藝林一直在琢磨,如何讓湯圓這一傳統美食被更多年輕人喜愛。經過不斷嘗試,酷愛甜品的她決定創新推出雙黃蛋湯圓——兩顆外形可愛的圓圓的荷包蛋,實際上是流沙蛋黃餡的湯圓,外層的蛋白是黏軟的牛奶麻薯,配上奧利奧碎和黃豆粉,既新穎又美味。

“吃的時候可以用麻薯,粘上黃豆面和奧利奧,鮮奶的味道瞬間在嘴裡化開,香味和甜美帶來一種別樣的味覺體驗。”龔藝林笑著說,未來,除了做好傳統老湯圓外,她還會創新推出更多特色口味湯圓,讓更多人記住這碗湯圓的味道。

在結束採訪准備離開時,記者注意到店內牆上用毛筆寫下的3個詞:“初心、傳承、堅守”。或許,這不僅是這家湯圓店的企業文化,更是龔藝林自己跟隨初心、追逐夢想、傳承手藝、堅守傳統的生動寫照。(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周盈)

(責編:蓋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