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她”,科研路上綻放芳華

溫慶紅 記者 何賽格 攝/視覺重慶
黃桃翠 記者 何賽格 攝/視覺重慶
周小元 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從居裡夫人到屠呦呦,歷史告訴我們,許多人類發展取得的巨大飛躍,離不開女性在科學技術領域作出的貢獻。
在現代化新重慶建設中,也涌現出許許多多優秀的女科技工作者,以“巾幗不讓須眉”的姿態,獻身科技創新事業,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第114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進3位女科技工作者的世界,聆聽她們的心聲,致敬科研“她”力量。
西南鋁技術中心主任工程師溫慶紅:
從技術小白到“鋁”中豪杰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溫慶紅,“執著”再貼切不過。這份執著,是專業不對口、仍選擇追逐科學夢的執著,是不懼困難、越戰越勇的執著。三十載如一日,她從技術小白成長為“鋁”中豪杰,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發展貢獻著“她”力量。
“半路出家”從零開始
1994年,從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后,溫慶紅進入西南鋁工作,從事材料力學性能研究。不過,她大學所學專業是應用電子技術,為何選擇“半路出家”進入材料行業?
“為了兒時的夢想。”溫慶紅說,小時候寫作文,大家大多想當醫生、老師等,而她想當科學家。大學期間跨學科的涉獵,讓她對未來有了更深遠的思考,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理想生根發芽的土壤。於是,她決定推開一扇新的門。
上天入地下海的“國之重器”,很多關鍵鋁合金材料都由西南鋁研制。為此,身為重慶人的溫慶紅,懷揣著對老一輩科學家的崇敬之心,對內心夢想的憧憬,選擇加入了西南鋁。
從零開始,並不容易。那些年,她上班時間爭分奪秒,有問題就向前輩請教,實驗室和生產車間來回跑,下班時間死磕書本,學到晚上十一二點才罷休。8年的堅持不懈,她開始獨立承擔項目。
攻克“卡脖子”技術讓國外廠家降價80%
過去,“國之重器”上的關鍵鋁合金材料,幾乎都從國外進口,特別是在航空航天領域。比如,西南鋁研制的“7050”鋁合金材料。
為了突破關鍵工藝,他們不分日夜,做了幾百輪的試驗:在爐內溫度幾百攝氏度的高溫爐旁一待就是幾個小時﹔坐在顯微鏡前觀察微觀組織結構,熬到雙眼充血發紅也全然不顧……
溫慶紅清晰地記得,當拿到第三方機構對“7050”的檢測報告時,看到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要求,大家如釋重負,甚至流下了激動的淚水。“7050”的面世,他們不僅實現了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還逼得國外廠家降價了80%。”
遺憾錯過了女兒成長的一些片段
30年來,溫慶紅深耕鋁合金材料基礎研究,作為西南鋁技術中心主任工程師、材料基礎特性與失效分析研究室主任,帶領團隊承擔了多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卡脖子”難題,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獲評重慶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多個榮譽稱號。
這背后,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溫慶紅說,她時常感念丈夫為她營造了一個沒有后顧之憂的幸福之家,才能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科研上。女兒更是貼心的“小棉襖”,雖然她經常加班、對女兒少於陪伴,但女兒很理解她,更為她感到驕傲。
“我女兒在小學二年級時的一篇作文中寫道:‘我的媽媽是最棒的。’轉眼之間,女兒已大學畢業。”溫慶紅瞬間濕了眼眶,“錯過了女兒成長的一些片段,我很遺憾,也很愧疚,但女兒卻很少埋怨我。”
工作之外,溫慶紅是一個很活潑的人。一頭齊耳短發的她穿上喜歡的長裙,畫上精致的妝容,散發出優雅氣質。若有閑暇,她就和家人踏上旅途,享受難得的彼此陪伴……
談及未來,她更加堅定自己的夢想——加強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技術,以滿足新一代關鍵材料、進口替代和自主創新材料的急需,更好地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我們一定能實現更大跨越。”(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張亦筑)
重慶市油菜產業體系首席專家黃桃翠:
“不像”科學家的科學家
初見黃桃翠,給人的印象是隨和愛笑。45歲的她是兩個男孩的媽媽,也是重慶市油菜產業體系首席專家、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油菜團隊負責人。10多年來,她帶領科研團隊突破了傳統油菜“三斤菜籽榨一斤油”的瓶頸,實現了“兩斤菜籽榨一斤油”的提升。其團隊研發的慶油11號是目前我國冬油菜區含油量最高的油菜品種。
她是怎麼做到的?
立志育出高產高油的油菜品種
“從來沒想過我會成為一名科學家。”黃桃翠說,2006年,她還是湖北省一所中學的生物老師。一天,她看到一篇名為《一顆種子要改寫世界油菜歷史》的報道,講述了油菜育種專家、西南農業大學(今西南大學)李加納教授創立黃籽油菜育種技術體系的故事。
“黑乎乎的油菜籽通過育種變成了黃色,太神奇了!”這篇報道讓從小在農村長大的黃桃翠十分震撼。於是,黃桃翠白天上班、晚上自學,報考到李加納門下。2009年,黃桃翠從西南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碩士畢業,跨入重慶市農科院大門,從事油菜育種研究。
農民想要的是產量高、產油多的種子,但是行業內不少專家認為產量高和產油多兩者很難兼得。“要敢於突破固有思維,育出高產、高油的油菜。”黃桃翠骨子裡有股倔勁兒,給自己定下了苛刻的目標。
瑕疵品種“打倒重來”
“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周期往往在8—10年,太長太難熬了。”黃桃翠說,她最難忘的是育出瑕疵品種慶油5號的那段經歷。
2013年,慶油5號在重慶、四川等地試驗種植,當時畝產量能高出一般油菜品種20%以上。然而,這個新品種在高原雲南羅平縣試種時,一場大風幾乎將試驗田裡所有的慶油5號吹倒。
“當時慶油5號正在審定流程中,有人認為這個新品種雖然不抗風,但‘瑕不掩瑜’,可以繼續推進。但我還是毫不猶豫地撤回了申報資料。”黃桃翠說,育種來不得半點虛,決不能把性狀不穩定的品種推向市場。
之后,黃桃翠以慶油5號為基礎,通過基因測定尋找抗倒伏品種,搞品種改良。后來,晶油1號上市,以高產量、高含油量、抗倒伏成為油菜“新星”。
帶著出生僅40天的兒子住進臨時科研住所
“我的兒子們常說,媽媽一點都不像個科學家。”黃桃翠說,兒子認為科學家應該穿著白大褂在無塵實驗室裡操作精密儀器。然而,每次兒子來“探班”,她幾乎都在田坎上忙碌。
“有些女性在科研路上因家務、育兒等瑣事纏身而半路退出。我是女科學家,也是一位母親。我努力讓兩個角色相互融合。”黃桃翠回憶,小兒子出生剛滿40天時,她抱著兒子住進了田埂邊簡陋的臨時科研住所。
“如今兩個娃兒都長大了,盡管工作很忙,但我會用自己的方式陪伴他們成長。”黃桃翠說,孩子學習遭遇挫敗時,她就帶著他們去試驗田,講從一顆種子到開花結果的過程﹔孩子感到迷茫時,她會給他們分享在育種過程中忍著孤獨、不停試錯、堅定目標的日日夜夜……
黃桃翠還有一個特別的愛好——去長江冬泳,在寒冷的江水中磨煉自己的毅力和定力。“女科學家的壓力還是很大的,當我一頭‘扎’進長江裡,冰冷刺骨的江水會讓我本能地去掙扎,用盡全身力氣游上岸,挑戰自我的感覺會讓我無比放鬆。”黃桃翠說。(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雲鈺)
重慶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主任周小元:
“不介意別人說我是‘工作狂’”
參加工作10多年,重慶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主任周小元體重總在100斤左右徘徊。“我這個人,整天風風火火的,忙不完的事情,怎麼胖得起來?”她一邊打趣,一邊在電腦前忙碌著。
今年,周小元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項目鎂金屬二次電池關鍵材料與技術,本就忙碌的她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求學路汗水和收獲並存
先在湖北大學讀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再到香港理工大學攻讀應用物理專業博士學位,最后加入美國華盛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及密歇根大學物理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周小元的求學生涯,是一段汗水和收獲並存的征程。
求學的時候,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成為周小元的人生信條之一。在讀本科時,除了星期六下午給自己放假看場電影外,她其余時間都在學習。研一時,她便下定決心到美國讀博。那段時間,她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復習,12天就背完了GRE“紅寶書”。去北京補習GRE的時候,她一天除了早晚兩頓飯,其余時間都在上課和自習。
功夫不負有心人。3個月后,周小元GRE考了滿分。
帶領中心成為國家級資質檢驗檢測機構
在美國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周小元於2013年3月起任職於重慶大學物理學院,致力於熱電材料的設計與性能優化。2015年1月,她被任命為剛剛建成的重慶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主任。
這個中心是面向學校和社會開放的大型儀器設備公共測試平台。中心建立之初,隻有9台設備、3名專職技術人員,硬件條件十分有限,管理體制、發展規劃都是空白。
為了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周小元和她的團隊奔赴國內高校測試中心考察和調研,參加省內外分析測試領域的會議和培訓。
通過兩年時間的充分調研論証,團隊最終從30多個規劃中確定了符合自己的發展規劃。與此同時,周小元堅持高端儀器設備與高水平技術隊伍並重的發展理念,讓硬件和軟件“兩條腿走路”。
2018年1月,該中心順利通過國家級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成為了具備為社會提供權威、公正、科學數據能力的重要檢測基地,由此走上發展“快車道”,目前也是高校分析測試分會副理事長單位和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常務理事單位。
辦公室有兩張簡易桌子
在周小元的辦公室,一直有兩張簡易桌子。“這是以前給我們家兩個小孩臨時用的。”原來,在分析測試中心發展起步期,周小元忙得根本停不下來,有時需要在辦公室加班到10點。這時,她的兒子和女兒放學后就被接到辦公室,陪著媽媽一起工作。
職業女性的工作與生活如何權衡?周小元表示,雖然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在工作上,但家庭中的角色她也非常投入。之所以能兼顧事業與家庭,她歸功於自己旺盛的精力。
“我就是喜歡工作,因為工作讓我快樂,踏實。”周小元說,自己並不介意成為別人眼中的“工作狂”,認准的事情就扎扎實實往前推進,解決一個個問題,做好眼下每一件事情,這樣的生活更愉悅。(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志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