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兩名女老板跨界創業,將“復古風”與“年輕態”有機融合——

老茶館泡出“潮滋味”

2024年03月10日08:59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3月6日,陳隅茶鋪《川劇變臉》表演過程中,演員與顧客互動。記者 周奇 攝/視覺重慶

3月2日,周六。午后的陽光慵懶地洒向地面,磁器口古鎮后浪片區陳隅茶鋪門前的壩壩上,七八張桌子坐滿年輕人。他們一邊喝茶,一邊興致盎然地看川劇“變臉”表演,小朋友們則蹦蹦跳跳地圍著演員好奇地尋求著“臉譜”的秘密。

重慶茶文化歷史悠久。曾經的老重慶有“三多”:城門多、廟子多、茶館多。據1947年重慶《新民報》記載:“方圓不到9平方公裡的半島城區,有茶館2659家之多。”如今,生活節奏快,傳統茶館正與年輕人漸行漸遠。但為何陳隅茶鋪生意這麼好,還能吸引如此多的年輕人?記者走進陳隅茶鋪一探究竟。

抓住新消費場景風口

陳隅茶鋪有兩位創始人,名為朱娜和陳虹,都是“85后”現代女性。朱娜的本職工作是人力資源管理,陳虹從事室內設計。兩人平時喜歡喝咖啡,休閑、商務時也偏愛咖啡館。

2022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機會,好友聚會地點從咖啡館轉向了茶鋪。一撮茶,一壺水,幾盤小吃,大家圍坐一起聊天,體驗老重慶的“慢生活”,十分愜意。

正在找創業項目的兩人,萌生了開茶鋪的想法,可立即遭到朋友們的反對。理由是當時新冠疫情未過,茶館隨時可能要關門,客戶群體也是固化的老年人,“開茶鋪,肯定光賠不賺。”

但這沒有阻止兩人開茶鋪的決心。

“為何茶館失寵於年輕人?”“怎樣的茶館才能吸引年輕人?”兩人開始調研,四處“取經”。

市內,她們的調研地從重慶交通茶館到山城巷、彈子石老街等﹔市外,她們從西部的成都,調研到東部沿海的蘇杭、汕頭等城市。

調研之后,在二人的心裡,茶鋪的定位逐漸清晰:保留老茶館的煙火氣,主打“新場景、新服務”,讓喝茶成為重慶傳統文化體驗地,成為年輕人的一種新生活方式。

2022年10月1日,陳隅茶鋪第一家店在渝中區十八梯開業了。

店鋪的裝修風格融入了新中式、現代美學、國潮等元素,屋頂鋪設瓦片、桌子是實木方桌、門梁上挂著一串串燈籠、牆上貼著大紅底的黑字毛筆字﹔茶具選用了精致的長嘴壺、蓋碗﹔店裡還有老蒲扇,傳統的沱茶、老鷹茶、茉莉花茶等本土茶,以及隨處可見的俏皮話:“茶不苦、心不堵,我的生活我做主”“江湖一杯茶、喝了再掙扎”等,將“復古風”和“年輕態”有機融合。

同時,茶鋪沒有配麻將桌、牌桌,而是引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變臉”和長嘴壺茶藝,在現場展示表演。

此外,茶鋪還在夏天推出圍爐冰茶,把炭火換成干冰,熱茶被冷泡茶替代,烤板栗、烤年糕換成了冰粉、水果等消暑食物。在干冰的作用下,飲茶時水汽彌漫,煙霧繚繞,仿如仙境,深受年輕人喜愛。

用創新避免被模仿

就在兩人准備大干一場時,茶鋪卻遭遇“剛開業就停業”的殘酷現實——2022年國慶長假后,受新冠疫情影響,茶鋪停業一個多月。

“當時就一個字——慘!”兩人回憶,那段時間,為節省成本,茶鋪一個雇員都沒有,大小事都是兩人親力親為,“開業初期,想的是一天能收入2000元,沒想到最困難的時候,一個月也沒有一筆進賬”。

隨著新冠疫情過去,茶鋪迎來轉機——2023年春節期間人氣快速恢復,茶鋪天天爆滿,高峰時期一天的營業額就能上萬元。

新的煩惱又隨之而來。因生意太好,茶館新模式很快被模仿,類似的茶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創新成為永恆。

“我們親自去市場挑選一些新奇的產品和有特色的小吃,用西式做法打造中式高顏值,沒想到反響挺好的。”陳虹表示,如“熊貓抱竹慕斯”、“柿柿如意”、冰豆花、手搓冰粉、小吊梨湯、枇杷梨膏等。這些茶品既養生,又受年輕人青睞。在茶飲上,春天推桃花茶、夏天推蓮花茶、秋季推菊花茶,每個季節都有新意。此外,茶鋪還請來古箏表演,推出茶藝體驗和木板拓印,吸引了更多年輕人走進茶館。

不到一年開張第二家店

通過不斷創新,陳隅茶鋪在市場上站住了腳。

2023年5月1日,第二家陳隅茶鋪在磁器口古鎮后浪片區正式開業。“目前這兩家店的生意都不錯。”朱娜和陳虹稱,因為茶鋪很有特色,如今在網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通過線上引流,增加了不少營業額和人氣,還有創業者慕名而來尋求加盟。

據稱,目前,兩個茶鋪每月均有10多萬元收入,在周末和節假日更是排起長隊,高峰時要翻台兩三次。

朱娜透露,目前公司已有了下一步發展計劃。

一是開新店,計劃在社區開設第三家茶鋪。

二是延長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上游,為了從源頭上保証茶葉質量,春節期間她們已經流轉了2000畝茶園,准備採用自己種植的茶葉為茶鋪提供原料﹔下游,則是推出茶品伴手禮,這樣一來,消費者不僅可在店內消費她們的產品,還可以作為禮物帶走,進入千家萬戶。(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楊永芹)

(責編:蓋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