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層爭做技術型人才

我的外公是從事建筑行業的,在外公的影響下,我從小就在心中埋下了建筑的種子,大學時選擇土木工程專業就讀,一直讀到了博士。2016年,從重慶大學畢業后,我進入中建隧道建設有限公司工作,在一個又一個建筑工地上,開啟人生新的一頁。
2017年,我第一次真正進入建筑現場,是重慶市快速路二橫線西段項目,負責禮嘉嘉陵江大橋的建設工作。該橋從結構設計、施工工藝到施工環境都很復雜。
作為一名90后,我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面對質疑,我帶著年輕的技術團隊,在3個月的時間裡召開了80多次會議,開展了數十項測量和勘察,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方案從無到有,圖紙從薄到厚、又從厚到薄,最終採用“預應力混凝土上承式梁拱結合剛構+變截面連續梁組合橋梁”為實施方案,這種組合方式在國內橋梁建設中首次採用。禮嘉嘉陵江大橋建設期間,獲得多個獎項,形成技術成果40余項。看著這座“25萬噸重的孩子”一點點長成,我感到十分自豪。
大橋通車運營后,我調至中建隧道一品河、黃溪河“清水綠岸”治理提升項目。項目大部分點位都在老城區,街道狹窄、周邊小區眾多,大量年代久遠未探明管線,錯綜復雜。管道修復、水質治理,該從何入手?什麼樣的施工模式才能夠盡量減少對周邊居民的影響?什麼樣的修復手法才能在保証質量的同時創造效益?橫亙在面前的難題不少,我和團隊成員一一攻克難關。
翻井蓋、看管道、辨管道、做標記……我帶著項目人員踏上了踏勘之路。我們上午踏勘,晚上看圖,1個月內便完成了項目120多公裡的踏勘,並根據實際情況完成了對圖紙的標記,為日后的施工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些年,作為一名普通的一線建設者,我參與建設過橋梁、市政、隧道、水環境治理等多種工程。未來,我將繼續扎根基層、用實績說話,為成為一名技術型人才不斷努力。
(作者為中建隧道一品河、黃溪河“清水綠岸”治理提升項目項目經理,本報記者王欣悅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31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