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豐都縣三合科技孵化基地支持小微型科技企業發展

“小基地”一年孵化19家“百萬企業”

2024年05月06日08:37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一名畢業兩年的大學生,創業兩年就獲得29項實用新型專利,目前公司正准備申報高新技術企業﹔一名返鄉創業的農民,靠著線上線下推廣產品,僅一年便實現產值翻一番﹔一名從事電腦維修的個體戶,年收入本不足十萬元,注冊公司后,一年營收就過百萬元……

他們都是豐都縣三合科技孵化基地(以下簡稱“三合基地”)的孵化對象。像這樣的初創企業,三合基地已入駐55家,目前還有十余家等待入駐。

作為小微型科技企業孵化基地,2023年三合基地孵化了19家產值上百萬元的企業,累計總產值達3.9億元。

近日,記者走訪了多家企業,探索這個“小基地”隱藏的“大能量”。

創業兩年申報29項實用新型專利

走進重慶濱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濱富科技)的辦公室,一排排整齊擺放的專利証書格外“吸睛”。這些專利的獲得者,是2021年才大學畢業的向鍵濱。創業僅兩年,他就成功申報了29項實用新型專利。

初入職場的大學生為何能取得如此成績?這還得從濱富科技入駐三合基地后申報的第一個項目說起。

“當時我正和基地一起研究申報數字化生態農業項目,為保証項目技術支撐,公司提前完成了清潔能源發電裝置、生產用分類篩選裝置等多項技術研發。”向鍵濱說,那時行業內很多企業都在做類似研發,誰先申報專利誰就能掌握主動權,但他沒有相關經驗,一時不知所措。

為此,基地專門組織縣科技局、縣市場監管局等單位現場教學,幫助企業分析專利工作現狀、制定專利護航計劃,還邀請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專家開展專利創造申請、管理、運營等方面的培訓和輔導。

根據專家意見,濱富科技成功申報了“清潔能源發電裝置”“生產用分類篩選裝置”等5項實用新型專利。

但是,當向鍵濱准備大干一場時,發現由於把握不准行業需求和相關配套政策信息,總是摸不准研發方向。

三合基地負責人王海波專門安排工作人員一對一服務濱富科技,及時向企業傳達最新政策,幫助其在產品研發立項、實施經營活動前開展專利信息檢索,尋找技術研發空白點和潛在市場熱點,挖掘“沉睡專利”,並與研發人員一起編寫技術交底書、申請文案等,縮短專利申報周期。

“2022年以來,公司累計成功申報29件實用新型專利,通過專利轉讓與研發合作,已累計獲得超10萬元的營收。”向鍵濱說,今年公司還能拿到3項發明專利,為繼續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打下基礎。

擴大企業“朋友圈”,一年內產值翻一番

群山環繞、樹林茂密,一隻隻黑豬或在水塘戲水、或在林下打盹……這是重文鼎農興農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文科技)跑山黑豬養殖基地裡的場景。

“這些豬已被預訂了,供不應求。預計今年基地能出欄340頭豬,收入200多萬元。”重文科技總經理孫華海說,去年5月公司入駐三合基地,不到一年時間就解決了困擾他3年的銷路問題,產值還翻了一番。

“我們先從線上渠道上發力,幫助孫華海和其合作伙伴創建了十余個微信公眾號和抖音號,用於宣傳基地的養殖情況、豬肉產品等。”王海波說,基地還對孫華海等進行了培訓,培養互聯網思維。過去一年,重文科技已積累了近20萬粉絲。近期,孫華海正籌備開啟首次直播,出鏡向更多人推介他的跑山黑豬。

為了尋找更多穩定客戶,王海波還建議孫華海多舉辦線下活動,讓大家現場看、現場吃。在基地協助下,去年12月孫華海舉辦了重文科技年豬宴活動,邀請全市近40家餐飲企業代表、客戶參加,黑豬的品質獲得一致好評,現場就賣出了十幾頭豬,部分企業還提出要長期訂購。

孫華海說,如今公司已初步建起銷售網,去年產值超過200萬元,他計劃再融資500萬元,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

跑了30個鄉鎮街道,助力企業拿下近200萬元訂單

“又有兩個客戶電話預約了電腦維修服務……”當天,記者剛與豐都縣信安網絡科技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信安)負責人李桂英碰面,公司就來了訂單。

生意一直都這麼好嗎?“之前生意慘淡,幸虧有基地幫忙,近兩三年才好起來。”李桂英說,入駐三合基地之前,她經營著一家電腦維修店,由於小店沒有知名度,再加上沒有人脈,業務量小,每年營收也就幾萬元。

“為幫助這家公司擺脫缺訂單的困境,我們想了很多辦法。”王海波說。

前幾年,豐都開始大力推進網絡安全建設,許多鎮街都需要信息服務和更新電腦設備。“當時另一家接下了這個活,但其公司總部在重慶中心城區,不能隨叫隨到,所以急需一個企業來代工。”王海波說,基地就推薦了信安,一番考察后,那家公司選擇了信安。

“雖然拿到了代工資格,但客戶還需要自己去找,怎麼辦呢?”李桂英隻能再次向基地求助。

三合基地的工作人員先從自己的“朋友圈”裡尋找合適的目標客戶,並梳理出名單,或者通過熟人找熟人引薦。很快,三合基地就為信安建好了通訊錄,隻需要逐個上門洽談。但信安又沒有出行車輛,三合基地又派人既當司機又當介紹人,將人送到目的地后再由企業自行洽談。

“到2020年底,我們跑了全縣30個鄉鎮街道、76家學校、40所衛生院,與其中65個客戶達成了合作,營收近200萬元。”李桂英說,如今還有近30個客戶與公司保持長期合作關系。近3年來,公司每年營收都超過百萬元,並持續穩定增長。(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周傳勇)

(責編:黃凌、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