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秀山縣推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
青山如筆作畫卷
圖①:俯瞰龍鳳壩鎮大寨村。 |
在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傳統村落沿水系孕育,主要集中在酉水河、梅江河等5個流域,秀山民歌、酉水船工號子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應運而生。
近年來,秀山已有25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並於2022年入選第一批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市、區)名單。秉持因地制宜的發展策略,秀山將縣域內的傳統村落劃分為北部文化旅游發展區、中部城鄉融合發展區、南部生態民俗發展區,實現集中連片保護利用,並充分挖掘各村落傳統文化、民俗技藝,形成“一村一特色,村村各不同”的發展態勢。
——編 者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位於重慶市東南部,鑲嵌於武陵山脈之中,東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龍山縣、保靖縣、花垣縣,西南連貴州省銅仁市鬆桃苗族自治縣,北接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吹來黔地雨,卷入楚天雲”,當地廣為流傳的這句詩生動地描繪了秀山獨特地理位置。
文旅產業集聚
碧水深處 古韻悠長
坐船從秀山縣大溪鄉輪船碼頭出發,沿酉水河逆流向上,約莫10分鐘,便來到前進村。村名時代感滿滿,村居卻是古意十足。碧水深處,在前進村半坡村民小組,共有清代以來的土家族傳統木質吊腳樓48座,這裡是秀山縣保存最為完好的土家族吊腳樓群落。
土家族吊腳樓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其建筑形態一直沿用至今。與平地而起的座子樓不同,吊腳樓更能適應臨河地形,房屋主體部分高懸地面,既通風干燥,又能防虫獸,即使遇河水水位上漲也不影響居住。
村民白玉華的家臨水約10米,兩層高的房屋呈“L”形矗立,這座近百年歷史的傳統吊腳樓如今重新涂上了清漆,薄霧中透著清亮的光澤。
2019年,前進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圍繞“融合發展”,一場針對全村所有傳統吊腳樓的修復工程正式啟動。從加固房屋結構,再到拋光木材,針對部分臨水樓房,為防潮防虫,房屋外立面還涂上清漆,全村煥然一新。加上農文旅融合發展,前進村逐漸恢復往日的生氣。
“每年夏天來我們村釣魚避暑的游客很多,如今房屋修繕一新,不少村民開辦民宿。我把我家二樓空余的房間利用起來作接待,游客除了體驗漁家文化,還能體驗村裡的社飯,大飽口福。”白玉華所說的社飯,是把大米、糯米煮熟,並拌以臘肉、蒿菜、野蔥等輔料,吃起來香軟可口、獨具風味。
依托酉水河沿線的好山好水,大溪濕地公園和酉水河石堤風景名勝區賦予秀山傳統村落北部文化旅游發展區豐富的文旅資源,前進村、水壩村、豐聯村等傳統村落連點成面,形成大溪酉水生態涵養集聚組團﹔依托川河蓋以及洪安邊城兩個4A級景區,串聯柏香村、猛董村、新農村等傳統村落,形成以傳統村落為主的秀山文旅產業集聚組團。
2023年,秀山共接待海內外游客2562萬人次,實現綜合旅游收入159億元,文旅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以景區為基礎,秀山持續推出“賞燈秀山一日游”“踏歌武陵休閑游”“蓋攬川河度假游”“尋夢邊城一日游”4條精品旅游線路,依托西部旅游產業博覽會、武陵文旅峰會等大型活動,開展文旅推介,秀山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得到大幅提升。
城鄉融合發展
鄉間田埂 活力涌動
“黃楊扁擔軟溜溜,挑擔白米下柳州……”秀山溪口鎮黃楊扁擔村劉玉谷家的堂屋內,村裡鄰居前來做客,一曲《黃楊扁擔》引得眾人合唱,邊唱邊擺龍門陣。
“秀山民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秀山,人人都會唱《黃楊扁擔》,這首歌的發源地就在我們黃楊扁擔村。”84歲的嚴明富嗓子依然清亮,他是今天的領唱人,在他的歌聲裡,一群人靜靜聽著他講起《黃楊扁擔》的故事。
黃楊木產自渝東南地區,結實又有韌性,最適宜做成扁擔挑載重物。在秀山鄉間的田埂或山道上,時常能夠碰見一些用黃楊扁擔挑著稻秧、白米的山民,沉重的擔子經由黃楊扁擔挑起來,一上一下地晃悠,頗具韻律感。彼時村裡熱愛唱歌的花燈掌調人嚴思和與幾位民間藝人從秀山百姓的生活中,共同創作出這首著名的《黃楊扁擔》。上世紀50年代,有歌舞團在秀山走訪了上百位花燈老藝人,才尋得這曲《黃楊扁擔》,隨后由歌唱家朱寶勇傳唱全國。如今,嚴明富在村裡組建起了歌舞表演隊,約莫20號人。每逢重大節日,縣裡總有人邀請黃楊扁擔村的表演隊進城表演。
不光是有豐富的精神生活,黃楊扁擔村的產業發展也沒有落下。近年來,秀山縣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全縣已種植中藥材38萬畝。黃楊扁擔村從2017年開始,就鼓勵村民大力發展中藥材黃柏種植產業,目前全村共種植1400余畝黃柏樹,共有200余戶農戶參與。
村民楊再軍在外務工多年,2017年,聽說村裡在發展產業,免費提供種苗及前3年的肥料,他便辭職返鄉創業,共種植黃柏100余畝。
“雖然今年行情好,但我還是舍不得賣咧。”楊再軍看得長遠,“剛從樹上採剝的黃柏皮,1斤就能夠賣到15至16元,黃柏的生長周期在5至10年,5年左右的黃柏小樹連同根皮,大約隻有10斤鮮皮。而8年以上的黃柏樹,鮮皮畝產量在20斤左右,收益會更多。”
除了黃柏外,2024年初,黃楊扁擔村還發展了400余畝油茶產業,當地村民不僅可以出租土地獲得租金,還可以務工增加收入。同時,油茶產業初見效益后,還將按照3%的分紅作為村集體資金。
文化引領,產業推動,秀山各村落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狀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石堤鎮高橋村是秀山水果產業發展的重要陣地,年產各種水果1萬噸,產值1700萬元以上。為提高產業附加值,延長產業鏈,高橋村於2020年開工投建柑橘倉儲加工基地,建設柑橘選果廠房和柑橘分選生產線,配套建立倉儲冷藏庫、無菌果汁生產加工車間,通過農業產業化發展,不斷增強當地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一曲《黃楊扁擔》寄托著秀山百姓濃濃的鄉情,也傳唱出秀山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望。通過城鄉融合發展,鄉村振興道路越邁越寬,村民們發展的勁頭更足了,鄉間田埂重新涌現活力,秀山民歌更加嘹亮動人。
生態民俗賦能
山水相遇 古朴時光
秀山縣龍鳳壩鎮大寨村,建村距今已有600多年,住著200多戶人家,是目前秀山土家族傳統民居保存最為完好的傳統村落之一。
村子向北面朝雞公嶺山,山體形如雄雞引吭高歌。清泉從寨子中央瀉落而下,一條名喚“大寨水”的溪流貫穿全村。梯田依山而建,田埂順著山勢,畫出自然等高線。傳統土家族民居錯落分布山間,有別於河邊的吊腳樓結構,大寨村的土家族傳統建筑多為“一”字形三開間的座子屋,一幢幢純木建造的房屋直接坐落在平地上,巧借地勢,互為依存。
沿石板路拾級而上,於半山腰處穿過一道“龍門”,便是村民楊光和的家。在當地,“龍門”是進入一戶人家院子的入戶門,和房屋一樣純木打造,古朴又高大。楊光和家的祖宅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村裡現存年代最久的房子之一。“土家人建房子,結構精巧,多採用穿斗式木架構,特點是柱子較細較密,沿開間進深方向每列柱子與柱子之間用枋木串接,連成一個整體,不僅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和承重能力,同時頗為美觀。”秀山縣住建委村鎮科科長顏學勇說。
群山環抱,仿佛隔絕了喧囂與時光,大寨村古老的建筑群落,歷經風雨滄桑,依然屹立不倒。這不僅是因為老一輩的人們在建筑布局上順應地勢,避免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更是充分考慮到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成果。
山與水的相遇,也發展出瑰麗的民俗文化。大寨村至今仍完好保留著擺手舞、土家織錦、花燈等土家族民間文化藝術。近年來,大寨村整合村內非遺資源建成非遺工坊,舉辦多期土家織錦培訓班,累計培養80余名織娘。村民楊繼梅通過一個月的培訓學習,現在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我的動作還算不上快,有些手腳麻利的織娘月收入能達到3000元以上。”楊繼梅說。
近年來,秀山縣整合資金1.8億余元,對全縣入選的25個中國傳統村落實施了“一村一規劃一改造”的策略,開發出鄉村旅游精品路線6條。這些舉措不僅為當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帶動村民農戶增收,同時有效地保護了傳統村落的文化遺產,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如今,秀山縣25個傳統村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已全面完善,路、水、電、信等基礎設施覆蓋率100%,衛生廁所普及率97%,完成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人居環境、村容村貌大幅提升,產業興旺、生活富足,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滿。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06日 1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五一"假期重慶A級旅游景區接待游客684.9萬人次
- “五一”假期市民在南濱路觀看演出。郭旭攝 人民網重慶5月5日電 (記者馮文彥)“五一”小長假,重慶文旅再次火熱出圈,多個景區客流量都達到了高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