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醫療機器人“上崗”近5年 惠及2千多名患者

近年來,醫療技術領域的“醫工融合”、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創新應用成為最受矚目的方向之一,是醫療行業破局的重要途徑。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作為區域醫療中心,有關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早已進行了嘗試。
2019年6月,該醫院引進西南地區首批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近5年的時間裡機器人手術被廣泛應用到多個科室。高科技醫療為患者帶來全新就醫體驗,增進了群眾健康福祉。
“要不是有樊醫生給我做機器人手術,我現在不可能這麼好,是他們的精心治療和護理,才讓我重獲新生。”說起機器人手術給自己帶來的健康“紅利”,62歲的陳阿姨深有感觸。
4年前,陳阿姨滿面愁容地走進胃腸外科副主任樊奇的診室。三個月前,陳阿姨因腹痛在外院被診斷為急性闌尾炎,當即做了闌尾切除術,但術后仍然反復腹痛,輸液吃藥都不見好轉。后來,經過復查才知道腹痛並不是急性闌尾炎引起,而是結腸癌導致。
“陳阿姨,不要著急,現在把肚子痛的原因搞清楚了,隻要規范治療,效果是很理想的。”經過樊奇的不斷安慰,陳阿姨的情緒逐漸穩定下來,隨即安排她住院治療。
入院后,通過醫院結直腸癌多學科診療團隊(MDT團隊)討論后,為陳阿姨制定了“先化療、再手術切除”的治療方案,最終通過精准微創的手術機器人進行了結腸癌根治術,完美將病灶清除干淨。術后,陳阿姨恢復良好,4年來沒有轉移和復發征象。
“患者檢查出結腸癌時已經是腫瘤晚期,並伴有腹壁轉移,而且由於此前做了闌尾炎手術,腹腔已有粘連,常規的手術方式難度大,患者不僅要承受更大的痛苦,還可能受手術視野限制等因素影響,無法徹底將腫瘤切除干淨。”樊奇介紹,機器人可以通過放大視野,使醫生能夠更清楚地觀察手術區域,提高手術成功率,同時機器人有著遠超人手的穩定性和精准度,能讓患者創傷更小、疼痛更少、恢復更快。
據了解,像陳阿姨這樣的結腸癌患者,如果未及時治療,或病灶清除不徹底,一般5年生存率僅10%—20%。陳阿姨手術的成功離不開醫護人員的努力,也少不了機器人這個強大的幫手。她的經歷在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也並不是個例,而是早已成為普遍現象。
近日,周先生(化名)因體檢發現左腎佔位,到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就診。泌尿外科主任余志海在仔細閱讀了患者的CT片后,告知患者的左腎佔位不是單純的腎囊腫,而是囊性腎腫瘤,屬於腎臟囊性病變中危險程度最高的一類,惡性比例高達80%,需手術治療。
患者入院后,余志海團隊為其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經與患者本人及家屬溝通,最終確定為其進行機器人輔助腹腔鏡微創手術。
余志海表示,之所以選擇機器人手術,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腫瘤囊壁薄如紙,在游離和牽拉過程中極易造成囊壁破裂,腫瘤隨囊液流入腹腔增加潛在的種植轉移風險﹔腫瘤緊鄰腎動靜脈及輸尿管,在保証完整切除腫瘤的同時需避免損傷腎血管及輸尿管﹔腫瘤位於腎門部,創面縫合難度大,術中及術后出血風險高。考慮患者較年輕,切除患腎對以后生活影響大﹔且相較傳統腹腔鏡手術,手術機器人具有更清晰更立體的手術視野、更高的穩定性和精准度,完整切除囊性腎腫瘤保留腎臟成功率高。
在達芬奇機器人的助力下,余志海團隊僅用1小時就完整無缺、順利切除了壁薄如紙的囊性腎腫瘤,出血量約10ml,患者術后5天順利出院。術后病理檢查顯示,是透明細胞癌,印証了術前判斷。
據介紹,機器人的機械臂有過濾人手震顫的作用,且靈活自如,醫生通過操作機械臂可以在狹小的空間裡完成一些高難度的手術操作,減少手術創傷和並發症的發生。同時,它高清立體的視頻成像系統,可以讓醫生觀察到的手術部位更精細、更精准。
近5年來,手術機器人在胃腸外科、泌尿外科、內分泌代謝科/甲狀腺中心、胸外科、婦科、肝膽胰脾外科等科室大顯身手,成為外科醫生的手術“利器”,目前可在手術機器人輔助下常規開展腸癌、胃癌、肺癌、食管癌、腹腔腫瘤、前列腺癌根治術、全腔鏡下膀胱癌根治術加原位新膀胱術、各種復雜保留腎單位的腎腫瘤剜除和腎部分切除術、巨大嗜鉻細胞瘤切除術、甲狀腺癌根治術、肝癌根治術、婦科手術等疾病的治療,已完成手術2500余台次。(辛晨、曾永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