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今年一季度重慶碳市場成交碳排放權331萬噸

規模在全國8個試點碳市場位居第一

2024年06月19日07:20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重慶華峰化工有限公司氧化亞氮分解消除裝置。(企業供圖)

重慶華峰化工有限公司氧化亞氮分解消除裝置。(企業供圖)

6月18日,記者從重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獲悉,今年一季度,重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成交碳排放權331萬噸,金額1.34億元,交易規模創下重慶碳市場季度新高,同時也在全國8個試點碳市場中位居第一。

在全球邁向零碳排放的浪潮中,碳交易市場正成為推動企業減排、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這一。5月1日,隨著《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正式生效實施,全國碳市場迎來新的時代。

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碳市場,今日,重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滿10年。截至今年5月末,重慶碳市場納管排放企業已達334家,佔全市總量的87%,覆蓋全部7種國家規定管控的溫室氣體,是試點碳市場中唯一管控7種主要溫室氣體的省市。全市場交易主體達1126戶,累計成交碳排放指標5102萬噸、12億元。碳市場價格由2018年的4元/噸逐年增長至2024年的40元/噸。碳排放權年度履約率由63%提高至99%以上。推動實施碳減排項目超80余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100萬噸,市場機制對碳減排工作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

最近10年,中國地方碳交易試點從籌建逐漸邁向成熟。2011—2014年,全國先后建立8個試點碳市場。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啟動上線交易。全國和地方兩個市場各有側重、獨立運行,又互補銜接、互聯互通的局面逐步形成。

10年來,重慶碳市場從起步到起飛,交易品種從碳配額拓展到“碳惠通”自願減排量,年度交易量從2014年的不足20萬噸,增長到2023年的754萬噸,年度交易額達2.23億元。(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佘振芳)

新聞縱深>>>

累計成交碳排放權5100余萬噸,金額12億元——

10年探索 重慶碳市場不斷創新優化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佘振芳

作為全球最大己二酸生產企業,2018—2019年度,重慶華峰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峰化工)需花費上千萬元購買碳配額。但通過技術攻關,該企業2020年度減排氧化亞氮量超過1萬噸,實現了碳配額盈余。

華峰化工從虧損到盈余的這筆“碳”賬,是重慶碳市場10年試點的一個縮影。

自開市以來,重慶碳市場累計成交碳排放權5102萬噸,相當於一輛小轎車繞赤道387萬圈﹔推動實施碳減排項目80余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100萬噸,相當於種下38.9萬棵樹。

10年間,重慶碳市場走過怎樣一段探索歷程?來看記者的調查。

10年試點

碳市場參與主體及交易量快速增長

開展碳排放權交易,既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大制度創新,又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改革措施。201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於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重慶成為7個試點省市之一,也是西部唯一碳市場。

為什麼選擇重慶試點?彼時的重慶既是老工業基地城市,又是統籌城鄉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工業轉型升級和實現低碳發展是發展方式轉變的重中之重。

2014年6月19日,重慶碳市場啟動,首批納入控排企業242家,完成了全國碳市場試點布局的“拼圖”。因地域和經濟差異,各試點覆蓋行業、納入門檻等均存在差異:北京、上海、深圳第三產業比重大,門檻較低﹔重慶、湖北等地以第二產業為主,工業企業佔比重,門檻相對偏高。有別於其他試點,重慶也是當時國內7個試點省市中唯一覆蓋7種溫室氣體的省市。

碳市場試點的目的是讓企業盡早熟悉碳市場運行機制,建立讓社會大眾接受和認可碳交易的市場機制。當時,不少重慶企業覺得掏錢去買看不見摸不著的“碳配額”,是一件無法理解的事情。

10年來,經不斷創新、探索、擴容,重慶碳市場參與主體和交易量均實現了快速增長——控排企業從開始的242家一度減少至100多家,又擴容至現在的334家。

隨著國家“雙碳”戰略的提出,履約管理趨嚴,市場管理機制日趨完善,市場主體數量日益增長,交易活躍度逐步提高,年度成交量從起步時的20萬噸左右,逐步攀升至近兩年的800萬噸左右。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場交易主體1126戶,含機構投資者445家、個人投資者422人,累計成交碳排放指標5102萬噸、12億元。

今年一季度,重慶單季度交易規模在8個區域試點市場位列第一。價格從2018年的4元左右上升到現在的40元左右,碳排放權年度履約率也由63%提高至99%以上。

低碳也擦亮了重慶經濟增長的“成績單”,2023年,重慶GDP增長6.1%,成為中西部地區首個GDP超3萬億元的城市,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重慶的生態環境質量也不斷提升,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連續7年保持為優,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連續4年在325天以上。

企業算“碳”賬

推動實施碳減排項目超80余個

10年試點成效,可從兩家企業的綠色“賬本”中窺見一斑。

碳市場啟動初期,配額分配遵循“總量控制並逐年收緊”的原則,履約壓力和市場效應倒逼控排企業不僅要算“錢”賬,更要算“碳”賬。

華峰化工對此感受很深。氧化亞氮是國際公認受管控的溫室氣體之一,華峰化工的主營產品己二酸,恰恰是氧化亞氮排放的“大戶”。

華峰化工安全環保部副經理曾亮感嘆:“從2018年度開始,企業面臨配額不足困境,特別是2018年度和2019年度,配額缺口均超過百萬噸。為確保合規履約,我們購買了超55萬噸的‘碳惠通’自願減排量(CQCER)用於履約抵消,還通過購買額外的配額來彌補缺口,花費上千萬元。”

在市場推動下,華峰化工加快研發進度,己二酸生產尾氣氧化亞氮消除技術於2019年正式投入運行。該技術在處理能力、效率以及能耗等方面取得巨大突破,華峰化工也由此成為全球3家擁有氧化亞氮催化分解技術的己二酸企業之一。第一套氧化亞氮減排裝置投資超過3000萬元,其2020年度減排的氧化亞氮量超過1萬噸,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300萬噸。

2020年度,華峰化工成功實現了從碳配額不足到配額盈余的轉變。曾亮說,這本“碳”賬讓企業底氣更足,他們計劃將己二酸新技術在全行業推廣。

不僅控排企業在摸索,主管部門也在根據市場情況調整政策。

2019—2020年度,重鋼碳配額缺口約240萬噸,履約費用一度高達7000多萬元。市生態環境局調研員廖小玲回憶,了解到重鋼這樣的控排企業的實際困難后,重慶出台了系列碳排放配額分配助企紓困政策,有30余家控排企業受益。

就重鋼而言,為降低履約費用,其圍繞綠色賬本“摳細節”——通過提升流程界面能效、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率、能源轉換效率、自發電佔比、淘汰高耗能落后機電等措施減少碳排放。為增加清潔能源使用量,重鋼還瞄准光伏發電,在廠區規劃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一期建設完成預計年並網量達400萬KWh。

2023年度,重鋼碳強度有望下降19%,實現碳配額扭虧為盈。“今年計劃推進18項節能降碳項目,投資超2億元,降碳量近20萬噸,規劃2026年之前具備減碳30%工藝技術能力。”重鋼能源環保部副部長唐令說。

據統計,重慶碳市場開市以來,共推動實施碳減排項目超80余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100萬噸。

探索創新

激發自願減排內生動力

5月,重慶公交集團在“碳惠通”平台上架價值百萬元的“公交券”。市民每乘坐一次公交車,減少碳排放量約120克,可獲得1.1個碳積分,平台所有場景碳積分累積到20個,即可兌換一張面值2元的公交券,掃碼乘公交時可自動等額抵扣。

所謂“碳惠通”平台,即集碳履約、碳中和、碳普惠功能為一體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平台。它根據“誰低碳誰受益”原則,讓自願減排量既可用於重點排放單位的碳配額履約抵消,也可用於大型會議及活動的碳中和,還具有市民個人碳積分消納功能。

重慶碳市場運行7年后,在核証自願減排方面創新探索出的“碳惠通”平台,在全國屬首創。這一創新意義重大,廖小玲介紹,國家和地方碳市場主要針對重點高排放行業和企業,自願減排市場對強制減排市場起到了補位作用,重慶“碳惠通”平台則補充覆蓋了小微企業和公眾個人,“各省碳普惠建設前期往往依靠政府大量資金補貼,存在內生動力不足、可持續性低的問題。重慶地方自願減排體系由政府主導,充分引入了市場工具,具有高公益性、高公信力的特點。”

不少鄉村清潔能源項目、養殖企業、林業等也在積極探索自願減排。如“重慶巫溪縣和城口縣森林經營碳匯項目”已初步通過市生態環境局項目審查,項目面積10萬畝,審查通過后有望成為重慶首個獲得備案的國儲林“碳惠通”項目。

截至目前,“碳惠通”平台累計建設聯通15個應用場景,累計注冊用戶突破210萬﹔核發的“公交出行”等自願減排量共200萬噸,作為地方碳市場低成本履約的補充選擇,已有30余家地方碳市場重點排放單位選擇使用核証自願減排量完成履約。“碳惠通”平台核証自願減排量(CQCER)累計成交461萬噸1.23億元。

同時,重慶還啟動了圍繞碳市場的金融創新。2022年4月,《重慶市碳排放配額抵(質)押融資業務指南(試行)》出台,重慶開始建立地方碳配額質押融資服務體系,並引入華寶証券、國泰君安、申銀萬國等3家証券公司合規參與碳市場。

重慶華彬偉玻璃有限公司是受益者之一。該企業因其生產設備和工藝相對先進,能耗低、良品率高,產生了碳排放配額盈余。依托這些盈余,2023年12月,華彬偉玻璃與華寶証券完成全市首單碳排放配額回購融資,盤活碳配額1.3萬噸,有效降低融資成本。

通過有序開展碳配額質押融資服務,重慶碳市場累計開展碳排放配額質押融資10家次,融資金額約5.4億元。此外,重慶還積極開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推出“綠易貸”“綠票通”等再貸款、再貼現工具,累計投放資金超130億元,預計減碳超360萬噸。

出台新規

在先行先試中探尋路徑

試點向縱深推進,也遇到不少棘手難題。

首先是市場規模的穩定。以前重慶碳市場採取隻出不進的模式,隨著部分企業關停並轉,加上2021年7月發電行業被納入全國碳市場,控排企業減少至152家。

擴容勢在必行。為此,重慶將碳市場納入門檻調整為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1.3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及以上的工業企業,此前這一門檻是2萬噸。截至目前,控排企業數量擴大至334家,涉及水泥、鋼鐵、電解鋁等17個行業,碳排放量佔全市總量的87%。這份納入名單也不再是“隻出不進”,而是每年動態更新。

碳配額供不應求是另一個難題。“2019—2020年度,全市控排企業履約缺口高達上千萬噸,但市場供給量僅有幾百萬噸,我們開始研究有償發放碳配額。”廖小玲說,重慶組織開展了4次碳排放配額有償發放,累計交易量1209萬噸,交易額3.59億元。

基於實踐中的探索,重慶碳市場的頂層設計也在不斷優化。

2023年初,《重慶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出台,對規章進行了修訂和優化,尤其是對職責分工、名錄管理、分配方式、監督管理等方面進行了調整和優化,在執行細則上作出了一系列“明確”,讓企業的操作路徑更清晰。此后,重慶還出台了《碳排放配額管理細則》《碳排放核查技術指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碳排放權交易細則》等。

與全國碳市場的銜接,也迫在眉睫。“繼火電之后,化工、鋼鐵、水泥等能耗高的行業也將逐步納入全國碳市場。”重慶聯交所集團綠色交易分中心主任曹竹稱,未來地方碳市場的發展方向,就是做精做細做優做好,在更多領域先行先試。

廖小玲表示,下一步,重慶將從完善制度體系、拓寬融資渠道、強化數據質量管理、推動自願減排市場建設來開展工作。重慶聯交所集團副總經理涂婭琴表示,下一步將充分發揮重慶碳市場功能,支持金融機構推出更多規范性的綠色金融產品。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中國電信AI+賦能 助力重慶打造西部金融中心
  揭牌儀式現場。朱雲卿攝 人民網重慶6月18日電 (記者劉政寧)6月18日,中國電信AI+賦能“智融惠暢”研討會暨中電信翼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翼金公司”)總部入駐活動在位於重慶渝北區的仙桃數據谷舉行。…
重慶:執行案款發放平均用時從18.3天縮短為6.7天
  人民網重慶6月17日電 (記者劉政寧)17日,記者從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獲悉,為切實加強對執行案款的管理和風險防控,該院創新執行案款規范化管理機制,先后制定實施《關於執行案款管理工作的規定》《向案外人發放執行案款信息公示工作指引(試行)》,並將“執行案款申領和管理”作為“法治·渝訴快執”組成部分,納入數字重慶建設范疇開展預研測試。今年以來,申請執行人獲取案款發放平均用時為6.7天,較機制建成前縮短11.6天。…
少年魚塘游泳溺水身亡誰擔責?法院這樣判
  人民網重慶6月17日電 近日,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審結了一起小學生暑期魚塘溺水死亡引發的生命權糾紛案件,依法認定魚塘的經營者、管理者未採取在魚塘周圍設置圍欄、警示標語等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對魚塘存在的安全隱患未盡到安全提醒義務,存在過錯,應在過錯范圍內對溺水死亡事故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2023年7月的一天下午,重慶市榮昌區峰高街道金銀村13歲的徐某在居住地院壩外一魚塘中游泳溺水死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