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八年
重慶繪就美麗山水城市新畫卷

設立河長1.83萬名,累計排查點位40萬余個,河湖治理保護經驗數量居全國第一﹔
組建全國首個區域性氣候投融資產業促進中心,意向融資超過4500億元﹔
汽車產量全國第二,功率半導體產量進入全國前三,下一代平板顯示技術研發進程全國領先……
作為長江上游最大城市,重慶交出這樣一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答卷。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首次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歷史性決斷。
8年來,重慶以生態保護為著力點,以科技創新為驅動軸,以生產生活方式變革為主線,以區域協同融通為突破,以長江文化保護傳承為著色劑,繪就美麗山水城市新畫卷,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縉雲山269宗突出環境問題全部清零
仲夏時節,縉雲山滿目翠綠。
“近年來,重慶堅決打贏縉雲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拆除各類建構筑物62萬余平方米,269宗突出環境問題全部清零。”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米本家介紹。
如今,縉雲山森林覆蓋率提升至98.6%,縉雲山片區2023年旅游總收入達到3.8億元,整治成效轉變為發展效應,形成了一套具有重慶辨識度的生態治理經驗。
和縉雲山一樣,秀山也堅決打贏錳污染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23個錳渣場全面封場,300萬噸錳渣完成轉場,26個錳礦山實現轉綠,帶動全市錳行業落后產能全部淘汰退出,為全國錳污染治理提供了“重慶方案”。
重慶以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為著力點,統籌開展保護一江碧水等“九治”行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市域范例,加速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環境治理提升持續顯現——長江、烏江、嘉陵江干流4012個入河排污口已整治完成3744個,提供淨地2260畝,重慶中心城區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分級分段設立河長1.83萬名,累計排查點位40萬余個,河湖治理保護經驗數量居全國第一。
同時,重慶積極推動國土綠化提質增效,新建“兩岸青山·千裡林帶”50.5萬畝、國家儲備林101.5萬畝,全市發展經濟林面積超1600萬畝,林業及相關產品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達5.5%。
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重達32.2%
發動機熱效率突破44%,純電驅動電機最高效率98.10%,1升油發電3.63千瓦時——今年3月,長安汽車發布新藍鯨動力,幾大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全球領先水平,被視為具有行業顛覆意義的創新成果。
科技創新增強了渝企競逐世界的底氣,也成為重慶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近年來,重慶著力把長江經濟帶的科研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塑造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從頂層設計來看,重慶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首位戰略,著力構建“416”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45%。
從建設戰略科技平台來看,重慶獲批全國首個“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重組建成全國重點實驗室10個,超瞬態實驗裝置、“中國復眼”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
從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融合來看,重慶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分別增長36.1%、19.2%,累計創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88家、單項冠軍企業13家,啟動“渝躍行動”和新重慶引才計劃,研發人員總量達到24萬人,人才總量達到634.7萬人。
隨著科技資源的優化組合和科技創新協同配合,重慶現代化產業正全面成型起勢。
比如,重慶正著力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6%,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2.2%。加快推動“芯屏端核網”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集群發展,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從業人員超過34萬人,新建智能工廠17個、數字化車間224個,全市算力規模超過1000P,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重慶)累計標識注冊量超過287億,接入企業超過2萬家。
加快激活綠色低碳發展動能
組建碳捕集與利用等技術創新中心,深化地方碳市場建設,碳市場累計成交5102萬噸、12億元﹔
推進全域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綠色貸款余額超過7400億元,氣候投融資項目入庫497個,成功開發全國首單碳市場碳配額理財融資業務……
近年來,為加速激活綠色低碳發展動能,重慶動作頻頻。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主戰場,近年來,重慶以生產生活方式變革為主線,積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米本家說。
比如,重慶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啟動首批近零碳排放試點園區建設,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園區12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7家、綠色工廠133家,推進渝南(綦江、南川)、潼南等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項目建設,新建及改造提升高標准農田200萬畝,耕地保有量達2665萬畝以上。
重慶還提速構建清潔安全能源體系,加快推進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等工程,電力頂峰能力較去年迎峰度夏增加約270萬千瓦﹔全年天然氣產量168億立方米、增長12.9%﹔穩步提升能源設施共保互濟能力,加快建設川渝天然氣千億立方米產能基地和成渝“電走廊”“氫走廊”,首次實現276.8萬千瓦時西藏“綠電”入渝。
同時,重慶著力提升區域協同融通水平,聯動長江沿線省市生態共治、全域共建、發展共享,強化合作互動,加速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全市港口貨物吞吐能力、吞吐量雙雙突破2億噸大關,三級及以上航道裡程突破1100公裡。大力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形成了“13+2”省區市共建的新格局,通達全球120個國家和地區的490個港口,加速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高效用好兩種資源,持續提升區域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
全面構建重慶長江文化體系
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象征。重慶以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和移民文化為重點,全面構建起重慶長江文化體系,打造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
例如,重慶開展三峽歷史文化資源“起底式”調查,建成開放國內規模最大的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實施涪陵小田溪遺址、九龍坡冬筍壩遺址、江津梧桐土遺址等“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建成長江三峽首個考古遺址公園。
又如,重慶加快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創新舉辦首屆長江文明論壇,推出第十三屆中國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節、世界大河歌會等系列品牌節會,全面提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如今,重慶培育形成以旅游景區、度假區、長江游輪、都市景觀、民族風情等為引領的現代旅游產品供給體系。
再如,重慶持續深化“兩江四岸”治理提升,中心城區109公裡岸線累計啟動治理提升項目23個,建成開放九龍灘等14個公共濱水空間,朝天門—解放碑片區、十八梯傳統風貌區、彈子石—龍門浩片區持續扮靚“兩江四岸”核心區。
為了進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質,重慶還深入推進“坡坎崖”綠化美化,累計完成項目146個,修復面積679萬平方米,打造出山城步道、山城崖壁、山城陽台等山城系列以及江城生態島鏈、江城峽泉等江城系列特色場景,不斷繪就美麗山水城市新畫卷。(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唐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中國電信AI+賦能 助力重慶打造西部金融中心
- 揭牌儀式現場。朱雲卿攝 人民網重慶6月18日電 (記者劉政寧)6月18日,中國電信AI+賦能“智融惠暢”研討會暨中電信翼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翼金公司”)總部入駐活動在位於重慶渝北區的仙桃數據谷舉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