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林木經營權交給經營者——
連綿青山成了“幸福靠山”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近日,永川國有林場黃瓜山分場,工作人員正在巡防。近年來,永川區實施一系列林業重點生態工程,推動森林資源持續增長。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終於動工了!” 8月1日,盛夏,南川區河圖鎮虎頭村,村支書汪國剛望著眼前成片的森林長舒一口氣。
就在幾周前,村裡6戶林農以每畝1萬元的價格,將32畝林地的70年經營權轉讓給一家農業公司,發展森林康養旅游。自此,這個策劃了近十年的林業項目終於上馬,將盤活周邊2000余畝林地資源。
山定權,樹生金。項目的啟動,折射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下簡稱林改)帶來的活力。
流轉林地經營權,將閑散的林地集中起來,採取市場化方式開展規模經營,拓寬了林權價值增值途徑。
林地確權
給經營者吃下“定心丸”
山林環繞,虎頭村森林植被豐富,擁有林地面積2800多畝。在上一輪林改中,村集體將林地均分到戶,全村400多戶林農領到了林權証,累計發証面積達2200余畝。
分山到戶后,村民用心經營起這片林子。然而,林木生長周期長、見效慢,大約10年才能砍伐一次,一畝地的收益隻有兩三千元。“林農收益少,又要承擔管護責任,費力不討好。”汪國剛無奈地搖搖頭。
早在七八年前,他就想到利用林地資源發展森林旅游,但大部分林地都在林農手裡,村民擔心前期投入大,沒人敢嘗試。
如何破題?圍繞林權制度改革,南川區出台了《農村居民自願有償退出林地承包經營權管理辦法》,虎頭村按照農戶自願退回原則,拿回了32畝林地經營權,並將碎片化的林地整合起來,統一轉包給農業公司,進行旅游開發。“隨著項目推進,未來這片林子的年收入將有望超過10萬元。”汪國剛說。
推進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是新一輪林改的重要任務。“然而,在上一輪均山到戶后,許多地方仍面臨著四至不清、地類重疊、証地不符等歷史遺留問題,這給林地確權帶來了麻煩。”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對此,我市開展了全域林地數量矢量化和數據庫建設,推動“耕地下山、林地上山”,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建立健全權屬清晰、責權統一的集體林權制度。
譬如,在奉節縣,當地就在三維衛星地圖指界的基礎上,進行了權利人現場認定、無人機輔助勘察、林業數據集成等線上線下結合的聯動落界模式,綜合比對耕地、宅基地、自然屬性等數據,對鄉鎮集體林地面積和四至界線進行科學精准認定。
其中,以青龍鎮大窩社區為試點,社區工作人員就完成60個矢量化宗地圖斑測繪,對全社區7500余畝集體林地收益權量化到戶,保障林權正常流轉。
因地制宜
有效提升森林質量效益
今年7月,永川區國有林場與三教鎮雲龍村、雙坪村兩個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了《集體林權流轉合同》,將兩個村庄近3000畝集體林地流轉過來,進行統一管護、經營。
“依托林場的科技、人才、資源力量,我們因地制宜實施林分提質增效、森林景觀培育等營林措施,有效提升了集體林地質量和效益。”永川區國有林場負責人說。
早在2017年,永川國有林場就通過非國有公益林生態贖買形式,整體流轉三教鎮雲龍村4379畝集體林,引入北京林業大學、西南大學、亞林所等科研力量,開展種質資源保護、良種選育、良種苗木繁育等工作,共同保護了960畝全國現存面積最大的楠木天然次生林。
山區林地溝壑縱橫、交通不便,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一些集體林地因缺乏足夠的人力和物力來管護,森林質量越來越差。在新一輪林改中,我市探索了“國有林+集體林”的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推行全周期森林經營,通過採伐更新、撫育復壯、擇伐補造等措施,加快低產低效林和過熟林改造更新,大力提升森林質量。
在武隆仙女山林場,當地每年投入200萬元實施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克服林區山高坡陡凍害、石漠化土層薄弱等造林困難,對原有的低效鬆林實施改造,營造了復層異齡的混交林,把林區變景區,為公眾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生態體驗。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則以桃花源大景區為依托,將周邊林地納入桃花源示范片區建設,按照林木經濟價值、成材率、利用率等指標,科學選擇綠化樹種,提高造林效益和森林質量﹔江津貓山則通過改造殘次林,種植了櫻花、海棠、紅葉石榴、三角梅等景觀樹種,依托大面積連片的茶園,打造3萬余畝貓山花卉園。
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我市還將鼓勵國有林場採取“林場+”等模式開展場外營造林、林下經濟,探索國有林場特許經營,分區分類探索國有林場參與集體林經營,激發國有林場活力。
完善機制
讓小農戶在發展中持續受惠
如何經營利用好林地,讓林業資源帶動村民增收?這幾年,我市大力培育家庭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社、林業龍頭企業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鼓勵林業適度規模經營,通過構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小農戶能在現代林業發展中持續受惠。
盛夏的北碚區金刀峽鎮小塘村,山林郁郁蔥蔥,不時有三五成群的游客在林間小徑漫步。“林地流轉后,我每年都能享受股權分紅。”村民唐正軒高興地說。
小塘村擁有2000多畝集體林地,村裡成立了經濟合作聯合社,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村集體林地林木,並實行山林折股、收益按股分配,唐正軒搖身一變成了股東。
“村裡發展起森林康養,去年村集體收入就有30萬元,其中60%的股份收益都是我們村民的。”唐正軒高興不已。
同樣嘗到了林地經營甜頭的,還有奉節縣雲霧鄉。這裡地處三峽庫區七曜山余脈,鄉裡將集體林地流轉給市林投公司,簽約成為國儲林。利用林下土地,雲霧鄉發展起姬鬆茸、中藥材等林下產業,年產值可超千萬元。
“現在,這片林子能給我帶來3筆收入。”村民黃桂菊一邊麻利地鏟掉生長在姬鬆茸四周的雜草,一邊給記者算賬:一筆是林地收儲分紅,一筆是林地成熟主伐時的木材收益,還有一筆是自己在基地務工,每年能有2萬余元的勞務收入。
“現在滿目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有奔頭。”黃桂菊感慨道。
隨著林改的深入推進,集體林有了更多元的增收渠道,連綿青山成了“幸福靠山”,為林農帶來財富和希望。
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我市將加快推動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建設,預計到2027年,全市森林蓄積量超過3億立方米,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2200億元,林農來自林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50元。(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左黎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