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首例!重醫附二院採用OCT技術成功完成卵圓孔未閉封堵術

人民網重慶9月19日電 近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重醫附二院”)心血管內科專家團隊成功完成了重慶市首例採用光學相干層析成像(OCT)技術引導下的卵圓孔未閉(PFO)封堵術,為一名年僅28歲的青年患者消除了腦梗再次發作的隱患。
該患者小易(化名)家住秀山縣,今年7月初突發無明顯誘因的頭暈、行走不穩及視物旋轉模糊等症狀,被當地醫院診斷為“急性腦梗死”。經過溶栓治療后,症狀雖有所改善,但病因一直未明。為求進一步治療,小易於8月底來到重醫附二院心血管內科就診。
接診的陳運清教授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綜合分析小易的病情后,推斷其腦梗死的元凶很可能是心臟卵圓孔未閉(PFO)。隨后,通過一系列精密檢查,包括經顱多普勒(TCD)發泡試驗、右心聲學造影及經食道心臟超聲等,証實了小易確實存在復雜型卵圓孔未閉,且該未閉的“洞”長達15mm、寬4mm。
檢查現場。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供圖
卵圓孔未閉是一種常見的心臟結構異常,通常在嬰兒出生后一年內自行閉合。若大於3歲仍未閉合,則稱為卵圓孔未閉(PFO)。盡管部分患者可能終生無症狀,但卵圓孔未閉在特定條件下,如劇烈運動、咳嗽等,可能導致微小血栓通過未閉的卵圓孔進入腦部,引發腦梗死。
為徹底消除小易腦梗死復發的隱患,重醫附二院心內科主任佘強帶領團隊決定採用高分辨率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技術,對未閉的卵圓孔進行精准探查。OCT技術原本主要用於眼科檢查,其分辨率高達65微米,比CT清晰20倍,比造影清晰10倍,被譽為“活體組織顯微鏡”。近年來,該技術逐漸應用於血管微觀結構及血栓的檢查。
高分辨率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技術。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供圖
通過OCT—PFO成像,醫生們清晰地發現了小易PFO隧道內皮上的大量附壁微血栓,這正是導致其腦梗死的真正原因。明確了病因后,陳運清教授團隊在超聲和X線的引導下,成功將封堵器精准放置到卵圓孔未閉合處並釋放,宛如一把撐開的小傘,將小孔牢牢封堵。術后超聲顯示封堵位置良好,無殘余分流,手術取得了圓滿成功。
術后幾小時內,小易便能下地活動,不良症狀也逐漸恢復。術后第二天,他便順利康復出院。此次手術的成功,不僅標志著重醫附二院在PFO診斷與治療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也為更多隱源性卒中患者帶來了福音。
重醫附二院心內科作為重慶范圍內首個實施OCT—PFO成像技術的單位,其技術的應用為PFO封堵術提供了直接精准的影像學支持,對防治PFO引起的腦卒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該科室還致力於運用尖端醫療技術為患者提供精准的醫療服務,在PFO的診斷與治療領域均佔據西南地區領先地位。
陳運清教授提醒廣大市民,查出患有卵圓孔未閉不必過於驚慌。對於無症狀者,可以保守觀察﹔但當出現影響工作生活的頭痛、不明原因暈厥或腦梗死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進行規范化診治,以發現並干預高危PFO,解除潛在的健康威脅。(胡虹、夏金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