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原創

瞰山城·人民日報區縣行

明月“三”記

姜峰 胡虹 王欣悅
2024年09月25日08:26 | 來源:人民網-重慶頻道
小字號

鳥瞰明月山。熊偉攝

鳥瞰明月山。熊偉攝

明月山,綿延二百多公裡,山的一邊是重慶市梁平區、墊江縣、長壽區,另一邊是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及達州市達川區、大竹縣、開江縣。

長久以來,7個區縣地緣相近、人文相親,卻因山脈阻隔,缺乏交流互通。自2020年開始,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驅動下,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應運而生(以下簡稱:示范帶)。

從此,打破交通壁壘、實施環境共治、推動產業融合……7個區縣積極融入和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抱團發展,協力托舉起明月山區域7200平方公裡、600余萬人口共同向前奔跑,示范帶經濟總量從2610億元增長到3240億元,佔川渝兩省市比重由3.1%提升至3.58%。

壹:趕車記

便捷交通 生活獲實惠

梁平區新盛鎮與開江縣任市鎮相隔一條數米寬的新盛河,一座聯盟橋串聯兩地。

9月17日清晨5:40,跨省公交車司機李上勇到達任市鎮“任市—新盛”公交發車起點,打開車門,讓等候在車站的農戶搬著貨物上車。

“線路全長11公裡,票價3元,滾動式發車,大約每15分鐘一趟。除了附近的居民,雞、鴨、鵝及蔬菜水果也是‘常客’。”李上勇說:“新盛鎮逢1、4、7趕場,加上這段時間秋老虎‘凶’得很,早些讓農戶們去集市,也好早點回家,避免中暑。”

看著公交車已經滿載,李上勇囑咐乘客坐好或拉穩扶手,關上車門,發出當天第一班早跨省公交。

新盛鎮村民搭乘跨省公交車。人民網記者 胡虹攝

新盛鎮村民搭乘跨省公交車。人民網記者 胡虹攝

自2020年5月開行以來,這趟跨省(市)公交已經穩定運行4年有余。目前,梁平區和開江縣分別投入4台新能源公交車對開。

“以前這趟線是班車在跑,票價5元,現在可以坐公交車,隻要3元,車次也比以前多。”新盛鎮村民楊朝勇對這趟線路很熟悉,逢年過節到任市鎮走親戚,或是遇上趕場天,他都坐這趟公交。跨省公交線路的開通,給他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

不只是出行,毗鄰區域內眾多居民,因更便捷的交通,生產生活得到實惠。

5年來,7個區縣基礎設施高效建設,路網持續織密。明月大道、明月天香道路等相繼建成,梁平至開江高速公路全面通車,串聯鄰水、墊江、長壽的明月山西麓旅游環線建成投用……

道路通,網路也暢通。“川渝通辦”加快推進,43項便捷生活行動舉措全面實施,311項“川渝通辦”政務服務事項全部實現同標准辦理,7個區縣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

貳:巡河記

環境共治 享生態美景

前不久,持續高溫的重慶下了一場雨,蔡祖志來不及享受下雨帶來的涼爽,趕緊騎上他的小摩托,沿著文化河河邊排污管網查看。

蔡祖志是梁平區文化鎮螺絲店社區居民。雖是居民,但也是有“身份”的居民,他是文化鎮污水處理廠的管網巡查員。

“全鎮的一級、二級管網我都門清。平時我都會各處走走看看,做些簡單的清理。遇到下雨天,河水漲得快,我就先查看沿線幾個重點管網,排除隱患后再逐一檢查。”蔡祖志說,工作十幾年來,他是眼見著文化河從臭水溝變成現在的楊柳垂岸的民生河。

文化河是新盛河上游一級支流,一河跨兩省,文化鎮街道與開江縣任市鎮新街鄉老街社區場鎮一橋相連,分岸而治。

由於歷史原因,界河多處居民聚集點以及任市鎮新街鄉老街社區場鎮均無污水處理設施,生活污水直排文化河,嚴重影響水質。

水清岸綠的文化河。文化鎮供圖

水清岸綠的文化河。文化鎮供圖

“當時文化河河面到處都是垃圾,鄉鎮生活污水直排,加上河道沿線畜禽養殖場偷排,讓整條河流臭氣熏天、魚蝦絕跡。”當地居民記憶說。

變化始於兩地開展的聯防聯治。2020年10月,任市鎮老街村將污水管網並入文化鎮,第二年4月,川渝毗鄰區縣施行生態環境共建共保。

共用一個污水處理廠后,不僅有力改善了兩地的水環境,促進新盛河水質改善,還避免了污水處理廠低負荷運行造成的資源浪費。同時,兩地簽訂《文化河管理保護聯防聯控聯治協議》,輪流舉辦聯席會議,真正做到機制聯建、管網聯通、水質聯控,責任共擔、成果共享。

“現在的文化河,兩岸綠意盎然,岸邊還修建了步道,我既是巡河,又是遛彎。”蔡祖志喜笑顏開地騎著摩托,繼續巡河。

除了文化河,銅缽河、龍溪河、大洪河、新盛河等7區縣共有河流水質也呈現出持續向好態勢。5年來,7區縣堅持共同保護、聯合治理,生態屏障得以持續筑牢。如今,7區縣森林覆蓋率由2019年42.2%提升至2023年43.6%,地表水水質達到水環境功能區要求比例達100%,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平均天數由2019年324天提高到了2023年的333天。

三:豐收記

產業互補 破增收阻隔

9月22日,秋分,梁開現代農業園(梁平·開江合作示范園區)好熱鬧,川渝兩地農民朋友在一起慶祝豐收。

羅長江作為農業園的種植大戶,相當於半個主人,更是忙前忙后。今年收成不錯的他,笑得合不攏嘴。

沒種地前,羅長江也是漂泊在外的打工仔。

2018年,看著家裡年邁的父母種地辛苦,羅長江便決定回家幫父母。在經歷了幾年農耕手作后,彼時30出頭的他,也覺得有些吃不消。

趕巧,2021年下半年,梁開現代農業園區啟動建設,在招攬種植大戶。年輕人敢想敢做,羅長江就流轉了200畝地,成了種植大戶。

“在農業園,土地成片有規劃,種植實現機械化。同時在園區規劃下,我們以水稻種植為主,開江以水產養殖為主,兩地互補互助,減少競爭,反而擴大市場。”羅長江說。

9月22日,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長江三峽(梁平)慶祝活動現場,群眾在參與摸魚比賽。熊偉攝

9月22日,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長江三峽(梁平)慶祝活動現場,群眾在參與摸魚比賽。熊偉攝

今年,他種植的兩百畝水稻收成不錯。收割后,他拿出部分土地又種植了油菜,要是明年收成不錯,他准備擴大稻菜、稻油輪作種植面積。同時,還准備嘗試一下“稻蝦共養”來擴大自己的產業鏈。

“我們已引導10個大戶與部分散戶劃出1500畝稻田,向任市鎮學習‘稻漁共生’水產聯合綜合種養,目前試驗效果不錯,很多大戶都表示要擴大規模。”新盛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謝挺介紹,他們與任市鎮合作打造的開梁合作園,目前已初步形成水稻、油菜、小龍蝦、大閘蟹等多種農產品為主的特色產業體系。

新盛鎮與任市鎮協力共謀發展,是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破除增收阻隔的真實寫照。

5年來,7區縣堅持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產業升級協同創新。川渝合作(達州·大竹)產業園、長壽經開區成功納入第二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合作示范園區,7個區縣規上工業產值由2019年的2167億元提高到2023年的2535億元。

(責編:莢天宇、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