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北碚區
千年張飛道 今時蘊生機
從張飛古道眺望嘉陵江。 |
游人在張飛古道上徒步。 |
重慶北碚,縉雲山下,嘉陵江水奔涌而至,一條古道沿著臨崖峭壁穿行——左岸西山,岩壁挺立猶如刀砍斧削﹔右岸縉雲山,林木蔥蔚,高聳入雲——這裡便是位於重慶市北碚區的張飛古道。
如今的張飛古道,自北碚區東陽街道復旦大學重慶舊址起,沿嘉陵江與縉雲山脈間的溫塘峽逆流而上,到白沙沱古渡口為止,全長約6千米。《北碚志》記載:“張飛古道,在嘉陵江三峽中,傳說三國時張飛北上閬中,在峽東岸鑿一便道,穿峽而過,后人稱為張飛道。”
古道因張飛得名,但相關研究表明,古道到三國時期才被開鑿的說法有待商榷。
重慶自然博物館研究人員張穎說,古代重慶北向交通入川入陝,主要有嘉陵江航道這一水路,和兩條陸路——翻越中梁山、縉雲山、雲霧山的渝合古道,以及過江北,經嘉陵江小三峽的江合古道,其中,橫穿山脈的江合古道明顯更加便利,也較水路更加穩定。
張穎介紹:“在張飛前往閬中之前,已有許多採用江合古道的歷史記載,‘張飛古道’作為江合古道的一段,應早已存在。相對開鑿,張飛途經此處,對道路進行了修繕,可能更為准確。”
為滿足百姓陸路通行需要,歷朝歷代對此處道路均有修繕,清道光《江北廳志》記載:“道光十六年,合州陳大猶等捐金數萬,沿岸開鑿三峽大道。”現今,古道仍存,只是隨著周邊現代化道路的修建已不復往昔“三峽大道”面貌,隻剩下中間溫塘峽一段張飛古道還完整保留。
“實際上,修繕道路是我國歷朝歷代的傳統,張飛古道也是這樣在千余年中得以保留。”張穎帶著記者,一路步行來到古道,腳下的古道懸挂在嘉陵江小三峽溫塘峽的絕壁上,而古道對岸的國道212線上汽車飛馳。腳踩石板,隔江抬望,仿佛穿越了千年光景。
近年來,這條風景優美的古道受到更多關注,來這徒步旅游的人越來越多。當地政府修繕升級的同時保持古道原始風貌。古道沿途有復旦大學重慶舊址、苓蘢苑、譚生古橋、二岩瀑布、明心橋、野溫泉等景點,人氣旺了后,沿線農家樂、果園也開了起來,古道上游人走過,煥發新生機。當地干部介紹,每個周末來古道附近旅游的游客有近2000人。
當地居民也自發維護古道秩序。每年冬天,古道上的溫泉人氣很旺。溫泉免費開放,從清掃溫泉池,到維持人群秩序,大家都親力親為、自覺參與。
“桑葚節、桃花節、枇杷節……圍繞張飛古道周邊區域,我們全力打造以農作體驗、休閑旅游、研學教育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促進農文旅高效有機結合。”北碚區東陽街道黨工委委員劉穎介紹,“下一步我們將充分延伸張飛古道,利用嘉陵江岸線良好生態人文資源,以城市更新為契機,打造原生態人文濱江一條街,為市民游覽、健身提供便利。”
古道因張飛而得名,但它值得被記憶的,不只是某個歷史人物,也不只是美景。來這走一遭,方知古人篳路藍縷之辛勞,領悟古人開路選址的智慧。步行古道,回味古今,茫茫天地間,足以大抒胸臆、暢活樂游!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06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