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眼”+“機械臂” 重慶醫生運用最新AI技術完成復雜肺段精准微創切除
人民網重慶10月24日電 近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胸外科譚群友教授團隊使用最新基於人工智能的空間計算技術,使術中實時影像與增強現實的三維立體影像在同一視野下呈現,並聯合機器人順利實施了復雜肺段精准微創切除手術,手術醫生好似同時擁有“透視眼”和“機械臂”,將最先進的科技成果成功應用於臨床診療。
多個肺亞段需聯合切除 手術難度大
據了解,接受該手術的患者今年62歲,一年前在體檢中發現右肺上葉磨玻璃結節,而最近復查發現結節明顯增大,最大直徑為1.8cm且為混合磨玻璃結節,經譚群友診斷為早期肺癌,經團隊術前討論建議行復雜肺段切除術。
“肺段切除既能達到腫瘤根治效果,又能最大程度保留健康肺組織。”譚群友說,但該結節跨段生長,單純切除肺的尖段並不能達到根治手術效果,需要實施多個肺亞段聯合切除的復雜手術,難度極大。
譚群友介紹,肺亞段血管和支氣管均隱埋在深部肺組織內,結構和毗鄰關系復雜,變異較多,手術中一旦誤損傷,可能導致術后發生咯血、漏氣、感染、肺不張等。特別是,若肺段靜脈損傷可並發嚴重咯血,甚至需再次手術。目前,普通胸部CT掃描圖像為自然充氣狀態下的二維結構,往往難以直觀顯現腫瘤的具體部位以及靶段肺動靜脈、支氣管的部位及走行,可能存在誤切等危險。
醫生運用空間計算技術聯合機器人為患者進行胸外科手術。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供圖
AI技術聯合機器人 45分鐘切除病灶
“機器人手術固然更加精細微創,但我們仍需結合術前胸部CT及其三維重建圖像。”譚群友說,不過,以往由於胸部CT和三維重建畫面與手術畫面無法同框直觀顯示,需要主刀醫生及助手根據記憶判斷相應的解剖結構,不能充分發揮機器人手術的操作便捷、微創快速的優勢,因此,此次譚群友教授團隊決定在機器人手術中應用最新的基於人工智能的空間計算技術。
據悉,該技術是一種數字全息影像技術,它是在三維空間中投射術區的三維立體影像,術區內各種組織分別有不同的顏色,手術醫生可從不同的角度不受限制地觀察,甚至可以進入影像內部進行觀察,可以對病灶大小進行測量計算,使手術更詳細和精准。
在該項技術的輔助下,借助機器人,譚群友教授團隊為患者實施了肺亞段切除手術。術中,患者的CT數據還原成的全息三維可視圖像“懸浮”空中,病灶的立體位置,以及周圍血管、支氣管等組織結構及毗鄰關系等都清晰地呈現出來。手術歷時45分鐘順利結束,患者於術后當天下床,術中冰凍和最終病理均診斷為微浸潤性腺癌。
譚群友頭戴空間計算裝備,操作機器人進行手術。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供圖
譚群友表示,基於人工智能的空間計算技術聯合機器人輔助手術可以用於各類臨床常見肺部疾病和其他胸外科疾病的精准微創外科治療,將進一步減少患者手術損傷,縮短手術時間,促進患者術后快速康復,也為未來手術方式的發展與革新提供了循証醫學參考與借鑒。(胡虹、李璐、陳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看病就醫更方便 渝藏實現跨省域數字化"醫檢互認"
- 人民網重慶10月24日電 (陳琦)“感謝重慶醫生,孩子當天入院,當天手術,症狀很快就緩解了”。23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普外新生兒科病房,來自昌都市類烏齊縣32歲的益西尼布感激地對醫護人員說。…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