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東大肛腸醫院:人過中年建議定期做胃腸鏡

44歲的紀先生經常加班,近一年來偶有胃痛的症狀,但疼痛並不劇烈,便忽視了這個疾病,認為只是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所致。半個月前,紀先生胃疼突然加重,而且伴有嘔血症狀,於是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重慶東大肛腸醫院就診,檢查結果顯示為胃癌中期。
患者進行檢查。重慶東大肛腸醫院供圖
重慶東大肛腸醫院醫生提醒,胃腸道的早期病變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可以是腹脹、隱痛、反酸、腹瀉、便秘等常見胃炎、潰瘍以及腸炎的表現,甚至有人毫無症狀,卻已是早癌或癌前病變患者,如何早點發現胃腸道疾病呢?胃腸鏡檢查是最好的選擇。
為什麼要做胃腸鏡?
1.消化道腫瘤及其他腸道疾病的篩查和監測
胃腸鏡檢查能夠直觀觀察胃腸道黏膜情況,發現微小的病變,如息肉、炎症、潰瘍等,並可在必要時進行活檢,從而實現癌症的早期診斷。若已經達到篩查年齡(40歲以上)但無症狀,做胃腸鏡的意願不強,可考慮做幽門螺旋杆菌檢測、大便潛血試驗等篩查,但如果這些非內鏡檢查出現陽性結果,需立即進行胃腸鏡檢查。
2.明確消化道相關症狀的病因
無論年齡大小,如長期存在消化道的相關症狀,比如:吞咽困難、腹痛、腹脹、燒心、黑便、便血、慢性便秘、腹瀉、不明原因的貧血、體重下降等。這些症狀雖然常見,但背后的病因卻可能多種多樣,包括炎症、感染、潰瘍、腫瘤等。通過胃腸鏡檢查,醫生可以直觀觀察到消化道的內部情況,從而准確判斷症狀的病因,這對於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3.高危人群篩查年齡需前移
對於幽門螺杆菌感染、長期高鹽飲食、愛吃熏制和煎炸食品、喜食紅肉與加工肉、肥胖、吸煙、重度飲酒、一級親屬有消化道腫瘤病史等高危人群,胃腸鏡檢查需要再提前5-10年,以便實現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完成首次胃腸鏡后,醫生會根據個體情況給出復查間隔時間建議,腸道的清潔度、有無陽性發現、息肉的大小、病理檢查結果等等都是復查時間需要考慮的因素。
發現胃腸息肉一定要切除嗎?
在胃腸鏡檢查的過程中,不少人會被診斷出胃息肉或腸息肉,一旦發現了,通常的建議是傾向於進行切除治療,尤其是體積較大、生長迅速或伴有異型增生的息肉,它們可能逐漸演變為惡性腫瘤,對生命健康構成威脅。通過切除息肉,可以有效消除其潛在的癌變風險。不過,個體差異決定了息肉切除后也並非一勞永逸的,切除后仍需警惕復發,遵循醫囑定期復查。
重慶東大肛腸醫院專家建議,胃腸鏡是發現消化道早癌的重要手段,但生活中還是有不少人談“鏡”色變,不願或懼怕做胃腸鏡檢查,其實,胃腸鏡檢查主要不適感覺是惡心、腹脹,這些不適感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都是可以耐受的,切勿因恐懼而放棄檢查,錯過胃腸道腫瘤的最佳治療期。(重慶東大肛腸醫院)
(注: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