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焦慮症,認清焦慮症的這些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常感焦慮?無論是職場壓力,還是未完成計劃的累積,焦慮似乎已成為不少人生活的“常客”。但需要明確的是,感受到焦慮並不等同於患有焦慮症,需要認清焦慮症的表現。
重慶優眠醫學中心院長蒙華慶介紹,焦慮作為一種情緒體驗,是人類面對潛在威脅時的自然反應,而焦慮症則是一種心理障礙,其特點在於無明顯原因的持續性、過度性焦慮,伴隨強烈的不安和恐懼,且常伴有身體不適症狀,影響日常生活。
焦慮症的典型表現
心理層面
患者常陷入無端的恐慌與擔憂中。即便無實際威脅,也難以擺脫緊張情緒。這種焦慮狀態可能伴隨多慮,對未發生的事件持悲觀態度。
生理反應
焦慮症發作時,身體會出現一系列不適,如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口干、尿頻、尿急、出汗、震顫等,這些症狀與現實中的實際威脅不成比例。
軀體化症狀
涉及多個系統,如呼吸系統(心跳加速、胸悶)、泌尿系統(尿頻、尿急)、消化系統(惡心嘔吐、腹脹)、心血管系統(心慌、心悸)、神經系統(頭痛)、以及肌肉骨骼系統(僵硬、疼痛)等。
過度擔心
對大小事務均表現出不必要的憂慮,長期如此且影響生活。
莫名地恐懼
無具體對象,卻持續感到不安,坐立不寧。
身體緊張
長期處於緊繃狀態,難以放鬆﹔常伴有肌肉緊張表現。
自我懷疑
自信心不足﹔對困難進行過度預估,缺乏安全感。
反復傾訴
小事也需反復與人討論,透露出焦慮情緒。
情緒容易激動
情緒穩定性差,小事即可引發大怒﹔注意力難集中,對聲光敏感。
那麼,應該如何應對焦慮呢?蒙華慶表示,可以加強有氧運動,如跑步、騎行、游泳等,來促進血液循環,提振精神。還可以進行音樂療愈,選擇適合心情的音樂,幫助調整情緒狀態。也可以進行色彩療法,利用色彩心理學,選擇能帶來愉悅感的顏色,滋養心靈。如若出現焦慮症表現時,不論原因是什麼,都應及時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或專業醫生的幫助,以免錯過最佳干預時機。(重慶優眠醫學中心)
(注: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