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演出走進群眾 讓群眾沉浸在戲裡
重慶演藝新空間“新”在哪裡
渝中區山城巷,融入老街中的即興舞蹈吸引了大量游客駐足。(資料圖片)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在重慶,越來越多的演藝空間把川劇、脫口秀、相聲、小品、話劇、雜技等文化演出帶進市民生活。重慶充分利用劇場資源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以及都市區各商圈的商業綜合體、特色街區、文創園區、古鎮和老廠房等建筑空間,大力打造富有巴渝文化特色、展示重慶人文氣質的新型演藝空間。演藝新空間“新”在哪裡?對於其他業態有何帶動作用?本土文化又是如何融入,使其變得更具重慶辨識度的?來看記者的調查。
11月6日下午,“城市之聲”音樂快閃活動在渝中區魯祖廟上演。在載滿歷史記憶和文化底蘊的魯祖廟傳統風貌區內,分場景、分時段上演了多場“陽台音樂會”“時空音樂會”,吸引眾多市民游客的目光。
欣賞了美妙的音樂之后,不少市民、游客還走進了魯祖廟民國茶館戲園。坐在劇場內,觀賞川劇、京劇、古彩戲法、魔術等多形式表演的同時,再捧上一杯蓋碗茶,度過悠閑愜意的時光。今年7月,魯祖廟民國茶館戲園被命名為重慶演藝新空間。
事實上,像魯祖廟民國茶館戲園這樣的演藝新空間,在重慶已經有45個,運營主體涵蓋市級國有專業文藝院團、區縣文旅單位及民營文旅企業,表演內容包括脫口秀、相聲、小品、話劇、雜技秀等多種形式,讓藝術更好地飛入尋常百姓家。
演藝新空間“新”在哪裡?對於其他業態有何帶動作用?本土文化又是如何融入,使其變得更具重慶辨識度的?帶著這些問題,連日來,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各有側重
45個演藝新空間瞄准不同受眾
“演藝產業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文旅消費的有效抓手。”市文旅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市依托中心城區公共文化資源富集和旅游市場繁榮的優勢,充分利用劇場資源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以及都市區各商圈的商業綜合體、特色街區、文創園區、古鎮和老廠房等建筑空間,大力打造富有巴渝文化特色、展示重慶人文氣質的新型演藝空間。
自2022年首次授牌命名至今,全市已經有45個演藝新空間,它們各有側重,吸引不同的受眾。
比如,位於渝中區化龍橋街道的星火劇場,主要針對中青年及少年兒童群體,在暑假期間定制演出,多演繹親子互動劇、魔術秀、科學秀等。
針對年輕人群體,北濱路還出現了我市首個以“音樂現場+沉浸式互動戲劇”為中心業態的復合型公共文化藝術空間——重演Live重演浸空間。
位於大渡口區的鋼花影劇院,主打民樂和交響樂,劇場所具有的歷史價值和較多的惠民舉措,吸引一批懷舊市民。
在沙坪壩區磁器口街道,重慶1949大劇院結合旋轉看台、全景沉浸式舞台等先進技術,讓觀眾可以360度全方位感受重慶解放的歷史場景。
位於涪陵區816工程景區內的104劇場,主要上演反映“三線建設”的沉浸式話劇《洞見816》,讓市民游客身臨其境地走進三線建設、接受精神洗禮。
重慶國際馬戲城,由重慶雜技藝術團打造的大型駐場雜技秀《極限快樂SHOW2》首演現場。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題材新、形式新
從“你演我看”到“身臨其境”
11月7日晚,記者走進位於南岸區的重慶國際馬戲城,觀看了雜技秀《極限快樂SHOW2》。舞台上,雜技演員們逐一完成驚險動作,技藝精湛、動人心弦﹔舞台下,眼見著象征8D魔幻重慶的“軌道交通”直接在頭頂穿過,洪崖洞、朝天門、來福士等地標建筑穿插出現,現場不少帶著行李的游客表示,想立馬就穿梭於各個景點打卡。
重慶國際馬戲城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較早命名的重慶演藝新空間,雜技演出還創新性引入交響樂,讓兩種藝術形式在舞台上巧妙呼應,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
新穎的演出形式與題材,為文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對於運營者而言,如何將“新”這個文章做到極致?
重慶演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演股份)運營了5個重慶演藝新空間,在該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朱凱看來,首先要做好的是題材上的創新。“比如在演藝新空間演出的戲劇作品往往融合了多種藝術手法,進行跨界合作,取材非常廣泛,既包括對文學經典的改編,也有反映當代社會的原創作品,這些都能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劇體驗。”朱凱說。
觀演關系上的變革,也是演藝新空間能吸引觀眾的重要原因。許多新空間都打破了傳統的舞台與座椅布局,讓觀眾能夠近距離地與演員互動,甚至參與劇情中,從以前的被動接受轉變為走進戲裡。此前火爆出圈的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就是成功案例。
重演股份此前推出的沉浸式互動游戲戲劇《終極騙局2.0》、《金錢世界》特別版、《生存游戲》以及沉浸式光影互動戲劇《權利之夜》等,都是演藝新空間與沉浸式劇目融合的典型案例。劇目在創作階段,就巧妙地融合了多種前衛的表演形式,並結合當下最先進的技術,提升視效,實現與觀眾“零距離”互動,進而實現觀演關系的重塑。
當然,演藝新空間在空間利用上也進行了創新。“我們的演藝空間往往位於城市的繁華地段或旅游熱點,通過對零散空間的整合改造和升級,並與周邊的商業環境進行融合,不僅提升了演藝空間的品質,也帶動了周邊的消費。”朱凱補充道。
重慶國際馬戲城,精彩的演出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觀看。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好內容助力新空間
新空間帶動新業態
在傳統劇場裡,為了維護演出的專業氛圍,禁止飲食幾乎是一項普遍規定。相比之下,演藝新空間則以一種更加開放和創新的姿態,打破了這一常規。在這裡,“演藝+餐飲”的新模式不僅被允許,更成為一種吸引特定觀眾群體的獨特魅力。
以演藝新空間內上演的《權利之夜》為例,該劇目巧妙地將酒水飲食融入劇情之中,為觀眾營造了一種既輕鬆又充滿情調的觀賞環境。劇中有好幾個不同主題的房間,比如面包房、調酒房等,讓觀眾在觀劇過程中,吃到面包、喝到飲料,達到味覺與視覺雙重享受。這樣的演出形式不僅滿足了那些追求鬆弛慵懶生活方式的觀眾需求,更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演藝市場的邊界。
在1941茶館戲院、魯祖廟民國茶館戲園、原聲社演藝茶館等以曲藝見長的演藝新空間,看演出的同時點上一杯茶水和幾碟重慶小吃幾乎是“標配”。從這個角度來說,演藝新空間更像一個文旅產品,帶動其他業態聚攏和發展。
當然,演藝新空間從“演藝”出發,在融合創新過程中,堅持內容為王依舊是“硬道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多家運營主體都表達了同一個意思,那就是堅持演藝本體。
朱凱介紹,重演股份十分重視原創劇本的創作,通過與優秀編劇和導演合作,確保在演藝新空間上演的作品既有藝術性又有共鳴感,同時,還致力於挖掘地方的歷史、風俗等元素,將本土文化融入演藝作品中。
“比如,去年在磁器口的演藝新空間ArTech Hub藝術磁場上演的沉浸式互動戲劇《金錢世界》特別版裡,就在多媒體視覺上體現了重慶熱門景點,在台詞表演上也加入了少許重慶方言。”朱凱表示。
這些本土化的內容加持,不僅吸引著一些以前或許從未走進劇場的人進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塑造著城市文化的形象。
重慶市話劇院運營了抗建堂和拾樓戲劇空間兩個演藝新空間。重慶市話劇院黨總支書記、董事長張劍也提出,除了在演出形式上的推牆破框、大膽突破,作為一個藝術作品本身也要強調創作中的表達意識,實現沁潤心智、啟迪思想的作用,在抗建堂上演的《河街茶館》《霧重慶》等劇目,以及在拾樓戲劇空間上演的一些實驗性話劇作品,都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周雙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第六屆“中國—東盟法治論壇”在渝舉辦
- 人民網重慶11月13日電(記者胡虹、實習生姜曉軒)12日,第六屆“中國—東盟法治論壇”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開幕。 本次論壇以“促進中國—東盟法治交流合作”為主題,由中國法學會指導,西南政法大學、重慶市法學會、中國法學學術交流中心、重慶市司法局、重慶市商務委員會共同主辦。…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