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川渝古鎮古村落保護發展創新論壇在渝舉行
12月6日,作為2024年川渝住房城鄉建設博覽會的重要配套活動之一,第四屆川渝古鎮古村落保護發展創新論壇暨“巴山渝水·和美鄉村”展在重慶舉行。本次論壇以“傳承發展·創新利用”為主題,共同探索古鎮古村落保護路徑,共同致力於川渝兩地村鎮建設創新發展。
論壇現場。活動方供圖
川渝兩地傳統村落保護成效顯著
重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紅岩精神的發源地、是巴渝文化和三峽文化的創造地、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擁有231個傳統村落、55個歷史文化名鎮、48個歷史文化名村以及11個歷史文化街區、829處歷史建筑等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重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在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的大力支持下,有5個區縣被列入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建成傳統村落保護市級示范點100個,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3項,命名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07項,培育了巴渝傳統工匠820名,建設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實體館)5個,開展了傳統村落文化進校園活動,初步形成傳統村落文化傳承體系。
四川省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31個、歷史文化名村6個、中國傳統村落396個,同時也擁有省級歷史文化名鎮56個、歷史文化名村15個、省級傳統村落1165個。近年來,四川開展了省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作,統籌安排省級專項財政予以支持﹔出台了《四川省傳統村落保護條例》,為傳統村落保護提供法制保障﹔制定了《四川省歷史建筑保護專項行動方案》,充分利用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振興。
兩地住建部門還舉辦了兩屆鄉村設計大賽,開展了2024年鄉村建設工匠職業技能競賽,建成了一批巴蜀美麗庭院示范片。下一步,川渝兩地將在住建部的大力支持下,共建巴蜀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建立川渝鄉村建設工匠、傳統建筑工匠名錄,探索互訓互認機制,以古鎮古村落保護發展為抓手,共建巴蜀歷史文化走廊,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
論壇現場。活動方供圖
專家分享古鎮古村落保護發展經驗
古鎮古村落是中華文明的優秀基因庫,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生產生活智慧、文化藝術結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維系著中華文明的根脈,寄托著中華各族兒女的鄉愁。如何做好川渝兩地古鎮古村落的保護發展?四位專家分別做了主題演講,為古鎮古村落的保護發展建言獻策。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中國建筑學會民居建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羅德胤帶來了題為《千碉樓之國與田園香巴拉》的主題演講。他向與會嘉賓分享了剛剛完成的兩個集中連片示范區項目。他說,鄉土建筑遺產在人類的情感和自豪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基於當地的實情做改造,也是為了體現地方自豪感的文化要素。在具體手法上應強調傳統和現代的結合,通過視覺和觸覺、材料與空間,做到讓傳統更加傳統,讓現代既有存在感又能服務於傳統。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有限公司,歷史文化保護規劃研究所副所長、正高級工程師、注冊規劃師高朝暄帶來了題為《北京市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應用探索與思考》的主題演講。 他認為,傳統村落數字化平台建設其實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依托傳輸網絡、計算和存儲、感知設備等來實現硬件的支撐,在數據層層面需要進行精准的數據採集、數據清洗、記錄和保存,對於數據實時更新以及多元數據的共享。在此基礎上,依托物聯網、地理信息和知識圖譜等相關應用支撐,最終才能實現傳統村落數字化的應用。希望通過這項工作能夠真正推動傳統村落的智慧化建設管理,實現建設項目的聯合審查、科學規劃決策和資源統籌發展。
西南民族大學建筑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兵帶來了題為《村寨之美、美美與共》的主題演講。他說,我們既要求守住村落“原貌、原住、原味”歷史風貌,又要催生出“新形態、新業態、新生活”村落產業,秉持“小尺度、漸進式、本土化”的有機更新理念實現傳統居民歷史形態與現代化居住需求的有機結合,堅持“以農為基、以文為魂、以旅為體”激發村落發展的經濟活力,探索多元化保護發展的途徑。
重慶交通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董莉莉帶來了題為《AI賦能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規劃設計》的主題演講。她說,從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實際項目的運行過程中可以發現,用腳去丈量、用手去繪制,會存在耗時長、效率低、人力多、成本高等問題。所以我們應該思考在AI時代如何利用AI去提高效率、控制成本和節省人力,使得傳統村落與保護發展的規劃設計更高效,真正能夠服務到鄉村。
論壇現場還開辟了專區搭建特色體驗空間,對傳統村落民俗、傳統建筑構件及木作工具、數字化保護利用等村鎮工作進行了創意展示。(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