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活”起來 設備“動”起來 明月湖交出“創新答卷”
科技創新是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讓創新技術有效融入產業鏈的上中下游,甚至憑著創新技術“催生”更多潛在的“獨角獸”?今年以來,兩江協同創新區聚焦院所轉型發展,開啟了自己的創新探索,並給出了自己的“創新答卷”。
讓科技成果活起來
近日,上海交大重慶研究院下屬產業數字化創新中心與國內某頂流科技公司達成技術合作,收獲了近千萬元的“大單”,團隊基於現有研發成果,將與對方合作開發數字化產線。
該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僅今年下半年,研究院與企業就達成技術合作數十項,如與熵知數源科技公司達成能源數字化開發合作,升級推出光伏電站數智化全新解決方案「獵戶座3.0」﹔又如聯合泰山電纜成功獲批重慶市工業和信息化重點實驗室,合作開發“全面感知型高壓智能電纜及監測系統”。
“橫向技術合作是推動技術輸出、加快成果落地的有效方式,一些應用技術的研發創新,往往聚焦於生產中的一兩個環節,本質屬於‘改良’的性質,其本身不具備孵化的潛質,以橫向方式解決落地應用的難題,往往是較好的選擇。”負責人說,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讓越來越多的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重要的是讓科技活起來,在賦能產業創新的同時,也可讓其在更多的產業場景中實現具象化,以更好地體現科研的價值。
讓科技成果活起來,與上述負責人抱有同感的還有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的執行院長趙敏。
過去,面對案頭堆放的各類申報資料,及書櫃裡數不清的專利証書,趙敏常常眉頭緊鎖,他發愁這些專利如何落地轉化,如何變成可以攥在手裡的實實在在的“財富”。如今,他找到了自己的路徑,依托園區的科創平台、孵化資源和專業化的服務團隊,在推動形成更多的橫向合作的同時,對具備成長潛力的研發項目加快落地孵化。
“從發愁沒錢轉到擼起袖子努力干,產業化最終一定是轉型解題的最佳思路。”趙敏介紹,研究院已完成“3+π”藍圖勾勒,正在摸索形成一條新的特色產業化路子。截至目前,該院已與國內外120余家企業建立合作,自孵化企業47家,投資項目12個,項目融資總規模達3500萬,同時與16家投資機構建立合作,自引基金3支,基金管理規模達20億。
另外,在橫向合作中,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達成技術合作項目17個,合同金額超270萬。
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兩江協同創新區供圖
據介紹,在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47家自孵企業中,其中不乏“明星級”的存在:如在智能制造領域,該院何佳龍教授團隊自研出的高端智能裝備早期故障試驗系統,多項技術已達到國內外領先水平,目前已在多家制造企業試用﹔在低空經濟領域,該院孵化企業已經在城市巡檢、醫療物流、消費物流等前沿產業開啟物資運輸“空中速遞”,實現了低空物流無人機醫療物資配送航線常態化運行﹔在虛擬現實產業領域,該孵化企業通過VR技術實現基礎醫學教學與臨床數據互通,已經建立起全國最大的醫療及人體數字資產庫……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正從研究院的“實驗室”走向全國市場的“貨架”。
讓科研設備動起來
作為盲文顯示單元,模塊上殼是盲文kindle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該零件壁厚極小,同時高度較高,傳統機加工無法成型,而使用注塑工藝,每一次迭代的成本在10萬元以上,對初創企業來說難以承受。
明月湖超精密增材制造共享服務平台。兩江協同創新區供圖
不過,明月湖的兩江超精密平台完美解決了上述“難題”。
近日,該平台向盲文kindle的開發商重慶無界啟航創新科技有限公司順利交付百余件3D打印模塊上殼。今年上半年,平台通過超精密3D打印為無界啟航累計完成了30批次打印任務,幫助其在一年時間內完成了超過20次產品迭代,單次迭代的成本更是降低到了千元級別,實現降本95%左右,節約研發成本200余萬元。
“超精密3D打印在保持3D打印速度和經濟性的基礎上,能夠將精度控制在0.01毫米的准注塑級別,填補了機加工和一般3D打印加工的空白,大幅減少了產品量產前的驗証成本,提高了迭代效率。”平台負責人表示,初創企業或團隊的資金實力有限,難以採購高價值儀器設備,通過與超精密平台合作,可以為企業節省大量研發資金,為企業提供概念驗証、樣品試制等服務,大幅提高企業的研發效率。
據介紹,園區富集的不僅僅是科研人才和技術成果,還有數以百計的科研平台,但緣於各院所間相互獨立的科研管理體系,設備重復購置、閑置率較高等客觀存在,讓設備動起來,
提高平台的集約化程度和使用頻率就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4月,兩江超精密平台等10大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獲兩江新區正式授牌。隨后,園區整合10大共享服務平台,統一打造了明月湖材料檢測與科研儀器共享平台,目前平台運行情況良好,已經“鏈接”271台設備,可提供設備共享租賃、檢驗檢測、3D超精密打印等服務。這標志著園區改革實施以“共享盈利”為牽引的技術服務支持體系正在加速形成。
以上述共享平台中的明月湖材料檢測共享中心為例,該中心由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聯合園區共同籌建,該中心通過“自有+整合+共建”模式聚合高端X射線顯微鏡、場發射掃描電鏡、原子力顯微鏡等科研設備60余套,可對外提供130余項測試業務,已為國內10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型企業累計提供了10000余次檢測服務。
讓多元體系撐起來
據了解,目前兩江協同創新區已累計孵化培育創新型企業660余家,其中不乏潛在獨角獸企業-搖櫓船科技,及市級瞪羚企業-摩方精密,以兩航金屬為代表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就達37家,但在“協同人”的眼裡,這還遠遠不夠,讓科技成果活起來,重要的是“撒豆成金”,讓數以千計的創新成果能夠落地生根,成長為一片茂密的“科創森林”。
明月湖聯合產業孵化基地。兩江協同創新區供圖
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正在探索構建多元支撐體系,打造具有明月湖標識的“研究院+孵化器+加速器”培育模式和“撥投結合+直投+基金”早期項目支持體系,特別要撬動社會資本共同打造“基金叢林”。同時聚焦低空經濟、衛星互聯網、AI+機器人、綠色低碳等新興產業賽道,為科創團隊量身定制“行動方案+支持政策+應用場景”的孵化方案,在具體落實中包括推動完善明月湖材料檢測與科研儀器共享平台,打造多元化孵化平台集群,促進院企供需精准對接……
以共享平台為例,以后鏈接的不僅僅是硬件的科研平台,園區還要推動院所聯合細分領域龍頭企業、鏈主企業以及投資機構等,共建院企聯合實驗室、概念驗証、中試平台、檢驗檢測等專業服務平台,讓共享平台升級為“使能平台”。在推動供需精准對接中,還要聯動市級部門、行業協會以及龍頭企業,深入開展成渝地區重點產業分析,凝練企業願意出錢解決的技術難題或需求,形成真實技術需求清單。同時培育壯大和整合專業技術經理人隊伍,常態化組織院企對接交流活動,促進技術供給與技術需求精准對接,讓科技成果真正轉出去、用起來和活起來。(孫建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