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造”新能源汽車用上“重慶芯”
傳統燃油車和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長相”差不多,內部構造卻千差萬別。
以芯片為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傳統燃油車芯片數量為500—700顆/輛,新能源汽車芯片數量則有1600顆/輛,更高級的智能汽車芯片數量甚至達到3000顆/輛。
提高芯片的本地配套率,無疑成為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點。記者近日在業界打探到,經過多年努力,已有數十款“重慶造”芯片用在了長安汽車、賽力斯等品牌新能源車型上。
“‘上車’的芯片數量雖然不多,但卻是巨大的進步。”中國汽研芯片專家周昕表示,重慶實現了汽車芯片的本地化突破,值得肯定,也值得期待。
芯片“上車”不容易
華潤微電子(重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微電子),位於西部(重慶)科學城西永微電園(以下簡稱西永微電園),主攻功率器件,也是重慶半導體領域的龍頭企業。
剛落戶重慶時,華潤微電子主要聚焦消費類芯片,產品應用在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等領域。隨著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興起,該公司瞄准“汽車電子”這一賽道發力,大力布局車規級芯片。
憑借在功率半導體領域的技術積累,華潤微電子組建了專門的研發與市場應用團隊,2021年推出多款處於國內先進水平車規級功率器件芯片,主要用於新能源汽車車載充電機和熱管理系統。
不過,華潤微電子與車商的合作,卻不太順利。
原來,汽車芯片有非常高的技術要求,車輛行駛過程中,若因芯片偶然“失靈”而導致功能“缺失”,很可能發生安全事故。所以,每家車企在芯片的採購上都格外謹慎。
燃油車時代,我國的汽車芯片基本依賴進口﹔進入新能源汽車時代后,我國芯片產業雖然迎來市場機遇,但整體技術與發達國家差距不小。各大車商優先選擇進口芯片。
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因為疫情,全球芯片產能下降,芯片運輸也不通暢,導致國內汽車廠家嚴重“缺芯”。彼時,尋找國產芯片,成為各大車商的當務之急。
得知這一需求后,西永微電園組織團隊前往長安汽車等整車廠,為園區的芯片企業“做媒”。另一方面,園區又連續舉辦多場汽車電子對接會,邀請長安、慶鈴、賽力斯等企業,與園區芯片企業對接。
華潤微電子抓住了這一機遇,其汽車電子事業部相關負責人透露,他們的芯片在某些車型上歷經超過10個月的嚴苛測試,確保在各種路況和天氣條件下都能穩定運行,最終得到了客戶的認可。
如今,華潤微電子已有56款車規級功率芯片量產,正式進入重慶某主機廠的供應鏈名單。同時,以半橋功率模塊為代表的產品,已向國內多家頭部新能源車企批量供貨。
類似的情況,重慶相關企業深有感觸。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科)芯片技術研究院,目前已有兩款芯片產品為重慶本地汽車電子供應商供貨。其相關負責人表示,每一款汽車芯片都要經過長時間的驗証才能逐漸批量應用。
賽力斯集團方面則認為,現在汽車芯片採購一般需要3個月周期,關鍵芯片採購甚至需要6個月以上。如今,重慶造新能源汽車能實現芯片本地化配套,將對企業強鏈、補鏈、延鏈和降本增效具有重大意義。
車載“重慶芯”布局多年
水滴石穿,非一夕之功。重慶新能源汽車能用上“重慶芯”,得益於多年前就開始謀劃的汽車電子產業。
以西永微電園為例。2016年,西永微電園的加工貿易蒸蒸日上,成為全球重要的筆電生產基地。但他們主要做的是代工,缺乏自主研發的核心產品。
“既然是以‘微電子’命名的園區,自然要把集成電路這塊搞上來。”西永微電園公司副總經理陳昱陽回憶說,園區希望引入更多“芯片”企業,為筆電等廠商提供配套,從而構建起從品牌整機到核心部件的全產業鏈。同時,這些芯片企業也能為重慶汽車產業提供配套,成為園區轉型升級的突破口。
西永微電園發展汽車芯片的大幕由此拉開。但當時新能源汽車剛起步,外界能夠提供的經驗並不多,西永微電園能做的,就是沉下心來深耕技術。
西永微電園開始“招兵買馬”,不斷引入“芯片”企業,華潤微電子、聯合微電子、中國電科集團、電子科大重慶研究院等單位相繼落戶。華潤微電子對標國際一流的12吋晶圓產線、功率半導體先進封測基地等市級重點項目也先后投產,為汽車芯片后續突破奠定了基礎。
隨著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西永微電園乘勢而上,提出“車芯聯動”協同創新發展理念,將汽車芯片定位為園區三大主導產業之一來推進。
西永微電園的汽車芯片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截至目前,園區企業已成功開發功率半導體、通信、電源及驅動等各類汽車芯片168款,在研芯片85款。目前已量產供應整車廠芯片83款,進入汽車芯片推薦目錄67款,為本地整車廠供應芯片23款。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電科集團量產的驅動芯片,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今年預計量產100萬片。
作為全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主戰場的兩江新區,同樣也在幾年前就開始引入汽車芯片企業。
比如從沿海地區遷移到重慶的雲潼科技,就是主營車規級功率半導體的企業。目前,該企業已經研發了近40款汽車芯片產品,已在國內多家車企上應用,重慶也有一家車企的新能源車型使用了雲潼科技的芯片。
兩大“萬億級”產業加速融合
目前,重慶新能源汽車雖然已經用上了“重慶芯”,但芯片數量整體偏少。同時,“重慶芯”目前主要集中在熱管理、充電、座艙等區域,缺乏在自動駕駛、驅動等板塊的高端芯片。
中國電科芯片技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高端芯片需要更先進的工藝,其背后是龐大的研發團隊和高昂的資金投入,這意味著重慶需要挑戰“高端研發”和“高端制造”。“我們很有信心。”該負責人表示,隨著重慶和全國汽車工業快速發展,汽車產業鏈會不斷完善,汽車芯片必將滿足汽車產業的發展需求。
西永微電園則立足園區自身,提出了另一個“重慶芯”的破局之法:讓汽車與電子這兩大產業實現融合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能為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提供巨大需求,后者又能為前者延鏈、補鏈、強鏈作貢獻。”西永微電園相關負責人認為,當前重慶亟須加大產業縱向貫通、橫向融合,推動兩大萬億級產業深度融合。
比如,園區通過與本地車商對接,了解其芯片等需求,然后與園內企業進行溝通,搭建一個“供需對接”平台。如此一來,可以讓重慶汽車產業與電子信息產業產生“化學反應”,實現以汽車芯片研發支撐整車產業發展,以整車產業升級推動汽車芯片研發的“良性循環”,最終打通汽車電子從研發到整車應用全鏈條。
這不是紙上談兵。今年以來,西永微電園組建專班開展了“貫融行動”,推動園區企業與整車廠供需對接、協同合作、共同布局,加強產業鏈資源互補、科研資源共享,成效明顯,已有50余款汽車電子產品與車企達成採購意向,並在T-box、整車域控制器等領域開展研發合作。
西永微電園還在持續完善從“芯片”到“汽車芯片”的產業生態。比如,園區已成功引進了西南電驅汽車一級供應商,並加快推進科博達汽車電子產業園二期項目建設。再如,園區與歐洲汽車芯片龍頭意法半導體和國內光電企業三安光電深化合作,打造了全國首條8吋碳化硅襯底和晶圓制造線,建成后將大大緩解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碳化硅功率芯片供不應求的局面。
西永微電園負責人表示,目標到2029年,園區能夠有效提升國產芯片上車比重,構建領先的汽車電子產業生態。(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楊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