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加速“煥新” 讓居民“安居、樂居”

隨著璧山區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老舊小區華麗變身,一片片背街小巷煥發新顏,不僅整體提升了城市面貌,還有效改善了人居環境。
居住環境為幸福“加碼”
改造后的小區。璧山區住房城鄉建委供圖
“以前大家都想著往外搬,現在卻舍不得走了。”在璧山區璧城街道建設賓館—天怡街片區,居民何阿姨看著改造后的小區滿意地說。
曾經破舊的外立面換上了“新衣裳”,道路重新鋪裝后變得干淨整潔,重新規劃的電動車停車位整齊劃一。冬日的午后,陽光柔和而溫暖,居民們愜意地在院子裡晒太陽、拉家常……
老舊小區改造事關千家萬戶,一場場壩壩會接連召開,居民代表、黨員代表齊聚一堂,商議老舊小區改造的大事。在此次改造中,梳理了改造需求清單,同步實施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改造。
與此同時,小區還新建圍牆,臨街商鋪店招更換,新建兒童游樂設施,樹木移栽,新增灌木……名豪小區就實現“華麗轉身”,既好看又好住。
改造后的小區。璧山區住房城鄉建委供圖
在名豪小區靠近璧南河一側,瀝青路面干淨整潔,道路兩旁綠樹成蔭,車輛在新規劃的停車位有序停放,在湛藍天空的襯托下,一幢幢樓房相映成趣……誰能想到,這是一個“高齡”的老舊小區。
針對小區“一老一小”佔比較高的實際,以及上下樓難、健身難、停車難等“急難愁盼”,實施空間煥新、設施煥新、品質煥新“三大工程”,清理閑置場所,釋放小區空間,增加健身、議事等場所,增配健身器材,完善照明、監控等系統,翻新外立面、樓道牆面及屋頂防水,栽補花卉綠植等,讓老小區煥發新生,也為居民留下獨特的記憶。據了解,改造中,深入挖掘“老城老街”背后的歷史故事、文化價值等,以傳承空間肌理、傳承文化場景、傳承時代精神“三大傳承”為支點,營造記憶長廊、藝術畫廊、幸福回廊、健身廣場等文化傳承微空間。
老舊小區成熱門打卡地
改造后的小區。璧山區住房城鄉建委供圖
“你看嘛,現在晚上好鬧熱嘛。外牆美觀又有品質,道路干淨又平整,車輛停放井然有序。街上一下子敞亮了不少,大伙兒都很滿意。”談起煥然一新的院落改造,璧山區璧城街道春廠街62號院居民王建群連連點贊。
茶余飯后,小區居民總喜歡聚集到樓下,或拉家常、或散步、或下棋,盡享休閑時光。王建群說:“現在不僅生活環境好了,鄰裡關系也更加和睦。雖然兒女想讓我們去新開發的小區居住,但是我們舍不得搬走,還是這裡住著舒適幸福。”
這個樓齡30年的小區,由於建成年代早,路面損壞嚴重、活動場所缺乏、停車位緊張等問題一直困擾著小區居民。小區的基礎設施、公共配套已經不能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改造方案不僅對小區的外立面、道路、綠化景觀等方面進行改造提升,還通過拆牆並院、違建治理等系列創新改造,新增了停車位,優化了院內停車,提升了小區空間和公共配套設施設備的利用率。聚焦老年人需求,設置休息涼亭,新建黨群活動室等公共設施設備,一舉將困擾居民多年的頑疾性問題徹底解決。
在沿河東路南段39號院住了10多年的居民陳女士看到煥然一新的圍牆很是感觸:“以后我們的老小區就是‘新’的了,娃娃有耍的地方,老人也有休閑娛樂的地方,真的很好。”建設賓館—天怡街片區、名豪片區定位為“全齡樂園”,在為街巷空間賦能時,便考慮到多功能復合空間,打造親子空間、文化長廊、康體健身場地滿足全齡段的需求。小孩、年輕人可在小區內側街上購物玩耍,老年人可沿著小區外側沿河路散步休閑。談起最近小區的變化,居民臉上滿滿都是幸福感。曾經黯然失色、老舊破敗的街道兩排房,如今已經蛻變為精致時尚的咖啡店、花店、手工作坊﹔曾經安全隱患叢生的路面,已華麗轉身,化作安逸閑適的文創步行街,成了熱門打卡地,節假日最高峰時單日吸引數千名年輕人前來打卡。(巫宇涵、高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