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紀念冬筍壩遺址考古發掘70周年特展開幕

一件竹笥實証巴人生活場景

2024年12月25日07:08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展品《戰國竹笥》 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展品《戰國竹笥》 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一件天然的竹制品可以留存2200年的時光嗎?幾乎不可能!但是,這件從九龍坡區冬筍壩遺址出土的竹笥,就逃過了歲月的侵襲,靜靜“躺在”墓葬中,等到了考古隊員們的來臨。

12月24日,“巴人·尋蹤——紀念冬筍壩遺址考古發掘70周年特展”在重慶巴人博物館拉開大幕。這件2200年前的竹笥在出土之后,首次與觀眾見面。

這件展品從何而來?

那是一場跨越70年時光的考古發掘。回顧往昔,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白九江至今記憶猶新。

1954年、1955年、1957年,西南博物院(現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四川省文管會等單位先后對冬筍壩遺址進行過4次考古發掘,共清理戰國至漢代墓葬81座,墓葬形制較為多樣,其中以船棺葬最具特點,遺址整體呈現出墓葬數量較多、分布規律性較強、墓葬形制及出土隨葬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點。

2020年9月,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九龍坡區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再次對冬筍壩遺址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4年時間裡,涵蓋了戰國晚期至漢代主要的墓葬類型,從考古隊員們手中一座座破土而出,堪稱這一時期百科全書式集群墓葬。

其中最特別的,就是那件2200年前巴人使用的竹笥。雖然歷經數千年時光,但人們依舊可以在它身上看到清晰的竹紋。

白九江說,巴文化竹編織制品是修復人員在清理一件戰國青銅釜甑時發現的,直徑殘長約12厘米、殘高3厘米,縱面顯微觀察顯示其纖維僵直、導管清晰、結節清楚,初步檢測鑒定編織物為竹纖維制品,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文物價值。

“在重慶地區,由於氣候和土壤環境的限制,脆弱的有機質文物很難保存下來,因此從未發現過保存如此清晰完整的巴人時代竹制品。”白九江說,此次發現得益於冬筍壩遺址優質的埋藏環境,特別是黃黏土的高密閉性,既延緩了有機質文物的氧化腐朽,又保証了適宜的濕度不會造成有機文物干縮或翹曲。

此外,該竹制品發現於出土青銅釜甑內底部,致密土壤的疊壓達到隔絕氧氣的效果,以及竹制品緊貼的青銅器對微生物的滋生有一定的抑制效應,這些原因共同促使該竹制品留存至今。

這件難能可貴的出土文物,為考古人員研究巴人時期編制工藝、生活業態及喪葬禮儀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實証。(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晟)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