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專題關注

前三季度GDP增速達7.6% ,科學城高新區經濟運行平穩有序、穩中有進

2024年12月25日19:28 |
小字號

近日,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以下簡稱“科學城”)公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GDP增速達7.6%,科學城經濟運行平穩有序、穩中有進,實現持續穩定增長。

科學城是如何實現的?經濟增長勢頭是否得以延續?讓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尋求答案。

工業經濟增長強勁——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相關數據顯示,1-11月,科學城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1%,其中有一個數據非常亮眼——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及核心器件產值145.9億元、增長55.6%。

作為重慶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局於一隅的科學城,在眾多發展狀況不同的產業找到了新質生產力的破局之路。

高度集成的產線不斷運轉,一台台超級增程動力系統,從殼體上線到成品檢測下線一氣呵成,不久后,它們將搭載在賽力斯問界新M7新能源汽車上,銷往全國。這是科學城重點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企業金康動力產線的生產場景。在金康動力生產車間,各生產工序中都有智能機器人的身影,關鍵工位的自動化率可達100%,不僅讓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得以雙雙躍升,也使得傳統汽車制造業在新一代智能信息化技術的深度融合中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數據顯示,1-11月金康動力產值增長了364.2%。

穿梭在科學谷的智能汽車。重慶高新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穿梭在科學谷的智能汽車。重慶高新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重慶系統性推進制造業重塑之際,《重慶高新區深入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7年)》——這個區域“頂層設計”,為制造業和區域新質生產力發展指明了路徑。

現在,走在金鳳城市中心的街道上,無人駕駛汽車自動亮起轉向燈,接著減速並線,實現平穩過彎……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科學城發展增速明顯。

目前,3個汽車產業“國家質檢中心”落地科學城,60余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相關企業聚集,涵蓋整車、關鍵零部件、充電基礎設施、智能網聯汽車示范運營等,全產業鏈生態圈初步建成。預計到2025年,科學城將初步構建起“車、路、雲、網、圖”全產業生態體系,建成西部智能網聯汽車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按照規劃,到2027年,科學城將打造全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高地和新能源商用車制造重要承載地,實現產值1000億元。

智能化生產線正高速運轉。何超 攝

智能化生產線正高速運轉。何超 攝

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只是科學城緊扣全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目標,著力打造科創引領的“3238”現代制造業集群之一。科學城正以科創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聚力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及核心器件、軟件和信息服務、新型智能終端3個1000億級主導產業和集成電路、生物醫藥2個500億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培育壯大AI及機器人等3個100億級未來產業集群和汽車電子等8個高成長性細分產業賽道,加快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323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

投資拉動經濟持續增長——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數據顯示,1-11月,科學城固投增長9.4%,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6.8%。帶來的效益顯而易見——新型智能終端產值達1751.8億元,重點企業達豐、英業達產值分別突破1042億元、565億元。

人工智能創新中心。雷鍵 攝

人工智能創新中心。雷鍵 攝

重慶及科學城的筆電產業曾享受過高光時刻,但面對產業鏈外遷、訂單外移的“寒潮”,這個抵御風險能力較差的單一增長極遭遇發展困境。

科學城精准找到症結,並開了處方——引導傳統筆電企業實施180項智能化改造,實現了生產成本降低和質效提升﹔同時,引導其發力新型智能終端,上新品、轉賽道至服務器、汽車電子、醫療電子、服務機器人、智慧家居等領域,圍繞實施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推動產品迭代升級,建設國家級綠色工廠、燈塔工廠,引導產品向智能家用、智能醫用、車載終端多元化發展。到2027年,科學城將打造西部產業規模最大的新型智能終端制造基地,力爭實現產值2500億元。

科學城投資發力新質生產力,讓價值鏈由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躍進。

聯合微電子研發。雷鍵 攝

聯合微電子研發。雷鍵 攝

一手補鏈強鏈,一手發展新領域,作為重慶電子信息產業“主引擎”的科學城,還將目光投向了集成電路產業生態——推動奧鬆半導體、意法半導體等一批延鏈、補鏈、強鏈重點產業項目落地,提速引進一流設計、材料和設備供應商,通過設計、封測、設備、材料等多個領域的創新發展,打造全國最大功率半導體產業基地和集成電路特色工藝技術高地。

科技創新增效賦能和現代制造業培育壯大並重,科學城促進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及核心器件、集成電路、軟件信息、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形成多點支撐的發展格局,有力夯實重慶現代制造業的堅實底座。

外貿進出口增速穩定——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據悉,1-11月,科學城外貿進出口總值2703億元、增長了0.2%。面對國際外部環境不斷惡化的當下,取得此成績實屬不易。

主板安裝、連接數據線、調試接口……走進達豐(重慶)電腦有限公司制造基地,一條條產線有序運行,平均12秒下線一台筆記本電腦。達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得益於科學城和西永綜合保稅區的政策優勢,公司年生產筆記本電腦超3500萬台。”

以改革創新帶動要素聚集,利於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比如,筆電產業涉及眾多零部件、最終產品的進出境,擁有加工和物流便利優勢的綜保區無疑是個好去處。但同時,綜保區實行封閉管理,如何既便利企業又有效監管?

西永綜保區航拍。 重慶高新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西永綜保區航拍。 重慶高新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加強制度創新,才能為企業賦能。回應企業時效性要求高、精細化管理的需要,重慶海關首創“四自一簡”的監管制度,實現西永綜保區內的企業自主備案、自定核銷周期、自主核報、自主補繳稅款,最大限度簡化監管流程。

從引進英業達、廣達等知名企業到吸納配套企業聚集,西永綜保區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筆電生產基地,全球每3台筆記本電腦就有1台重慶制造。

今年3月,1600噸來自歐洲國家的鋁錠經中歐班列成功運至重慶,標志著中歐班列(重慶)首趟保稅進口有色金屬專列正式開行,為川渝乃至中西部地區有色金屬供應鏈開辟了新通道。

“通過中歐班列進口鋁錠至重慶,相比以往貨物運輸至上海再分撥至內陸地區,運輸費用壓縮了15%,運輸周期縮短了10天。”專列承運物流企業相關負責人說。

西永綜保區海關進出忙。雷鍵 攝

西永綜保區海關進出忙。雷鍵 攝

發揮海關監管和進出口“橋梁”作用,服務進出口貿易,提升通關效率,只是科學城提升對外開放質效的一個縮影。

今年年初,科學城聯合重慶海關簽署《推動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共同打造內陸國際物流分撥中心,推進科學城外貿轉型發展,推動出台相關鼓勵扶持政策,創新監管模式支持科學城生物醫藥等產業發展,進一步引進外資外貿項目,打造優先創新試點。

科學城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提升開放發展能級,放大西永綜保區全市“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暨內陸國際物流分撥中心示范基地優勢,促進加工貿易向高附加值產品轉型升級,培育壯大跨境電商、服務貿易等新業態,推動外貿外資保穩提質。

未來,科學城還將加速培育開放型新興產業,全力發展外貿新業態,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全市開放型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吳富強)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