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建科院:助力重慶以橋為媒,通向世界

山巒環抱,碧水縈繞,江峽交織,獨特的地貌,讓重慶成為世界上少有的山水之城。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直以來,重慶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稱“市建科院”)始終秉持探索創新的匠人精神,向“新”而行,攻堅克難,將一項項新技術、新工藝應用於重慶的橋梁建設之中,做靚重慶“橋都”城市名片。
渝澳大橋:創新機制砂應用,節省上百萬投資
提及重慶與澳門的深厚情誼,渝澳大橋(又名“重慶嘉陵江復線橋”)無疑是一座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橋梁。這座全長1376米的過江通道,不僅緊緊連接渝中區與江北區,更是澳門與重慶兩地人民友誼的堅實見証,作為重慶市重點建設工程和2001年重慶市政府“八大民心工程”之一,渝澳大橋還榮獲了中國建筑工程的最高榮譽——魯班獎。
渝澳大橋。市建科院供圖
在渝澳大橋修建過程中,一項創新舉措尤為引人注目。市建科院成功研制出了機制混合砂,並大膽將其應用於大橋的建設中,以替代傳統的中粗砂。“這在當時是重慶首例。”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機制砂和中粗砂都是建筑用砂,但兩者卻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機制砂以人工制造的方式生產,細度較高,品質優越,尤其適合用於特大橋梁的建設,而中粗砂則多來源於天然河砂或採礦開採,顆粒度相對較大。
回溯20年前,重慶城市建設對這類高品質的砂需求頗大,但往往需要到四川簡陽等地採購,倘若夏季遭遇長江、江水漲水,水運受阻,還需改由火車運輸,成本自然水漲船高。正是市建科院的這項創新改造,為渝澳大橋的建設節省了投資百萬元以上,展現了科技創新在工程建設中的巨大潛力與價值。
石板坡長江大橋復線橋:破解“世界第一跨”吊裝難題
石板坡長江大橋復線橋,作為長江中游第一座特大型城市公路橋,自1977年11月26日動工興建,至1980年7月1日通車運營,一直承載著城市交通的重要使命。市建科院承擔了該項目監理工作,見証了這座橋梁建設過程中的諸多創新與突破。
石板坡長江大橋復線橋。曾英豪攝
該項目在橋梁結構設計上開創性地融合了組合結構概念和鋼筋混凝土連接技術,建成了獨特的鋼與混凝土混合連續剛構—連續組合結構體系。這一創新設計不僅提升了橋梁的承載能力和耐久性,更為后續的橋梁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然而,石板坡長江大橋復線橋的建設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航道專家們論証指出,復線橋的主跨必須提供292米的航道淨寬。同時,為了滿足兩橋其他橋墩相吻合的要求,項目團隊唯有除掉兩個主跨之間的橋墩,這使得復線橋的主跨長度達到了驚人的330米,一舉成為同類型橋梁中的“世界第一跨”。
在這一壯舉的背后,隱藏著無數的技術難題和挑戰。其中,千噸鋼箱梁的吊裝無疑是最大的難題之一。“1400噸重、103米長的鋼梁在武漢造船廠造好后,歷經15日運抵重慶,創下長江航運奇跡。”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千噸鋼箱梁吊裝是石板坡大橋復線橋建設中的最大難題。不僅要把鋼箱梁在航道裡順利旋轉90度,同時必須防止它撞在老橋墩上﹔還要避免鋼箱梁在出水的一瞬間由於水的強大吸附力突然釋放可能引起的抖動,成為項目團隊必須攻克的難關。
經過無數次的方案論証和現場試驗,項目團隊最終成功破解了這一難題,確保了鋼箱梁的順利吊裝和橋梁的安全建設。這一成就不僅彰顯了項目團隊的智慧和勇氣,更為后續的橋梁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因此,石板坡長江大橋復線橋項目后來榮獲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中國全國優秀設計一等獎、中國市政金杯示范工程獎、美國卓越設計貢獻獎、重慶市政金杯獎、重慶市政巴渝杯、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項。這些榮譽不僅是對項目團隊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對他們在橋梁建設領域所做出的杰出貢獻的贊譽。
重慶蔡家嘉陵江大橋和蔡家嘉陵江軌道專用橋:助力“雲海列車”火爆出圈
兩年前,一段短視頻“重慶雲海列車”火爆朋友圈,微博瀏覽量短短三天內就突破1.4億人次,更獲評文化和旅游部旅游宣傳推廣優秀案例。這段視頻所捕捉的,正是重慶蔡家嘉陵江大橋和蔡家嘉陵江軌道專用橋附近的壯麗景象。
重慶蔡家嘉陵江大橋。曾英豪攝
“雲海列車爆火不意外”,市建科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蔡家嘉陵江大橋,地處U形河谷段,兩岸地形陡峭,高樓聳立,大橋與蔡家公路橋交相輝映,共同構成嘉陵江沿岸一道亮麗的風景。而蔡家軌道專用橋是軌道交通六號線的二期工程,其纖細的橋型和百米的落差,在畫面中看起來宛若雲外、翩翩若仙。
在這兩座橋梁的背后,市建科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蔡家嘉陵江大橋修建過程中,市建科院創新性開展監理工作,建立健全全壽命質量控制體系。他們採用無人機進行項目智慧管理,利用數據信息對施工現場進行統一調配,確保了大橋的建設質量和進度。
而在蔡家嘉陵江軌道專用橋監理過程中,市建科院更是嚴格把關,同時針對施工技術力量的實際情況,加大了“主動熱情服務”力度。他們提出更多合理化建議、加強“事前監理”,把質量安全問題“消滅”於萌芽狀態。這些措施對保証項目的順利完成起到了巨大作用。
2013年,蔡家嘉陵江軌道專用橋正式投用,軌道交通6號線穿行其上。這座橋的建成,不僅縮短了北碚區與渝北區之間的距離,還形成貫穿江北區、渝北區、北碚區的西北向重要交通線路,有效緩解了北碚至渝北的地面交通壓力,改善了北碚區及沿線市民的出行條件。
可以說,“雲海列車”的火爆出圈,離不開市建科院在橋梁建設過程中的創新監理和辛勤付出。他們的專業精神和敬業精神,為重慶的城市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保障“出行安全”:市建科院助力橋梁煥新顏
近日,由市建科院承擔監理的市級重點項目——渝長高速復線連接道工程(海騰立交—南橋頭立交)黃桷沱長江大橋主塔全部封頂。以其世界最大跨徑公軌兩用懸索橋的身份,備受矚目。它的建成將極大地改善重慶南岸區交通環境,有效緩解重慶內環和渝航大道通行壓力。
在重慶這座“橋都”,一座座大橋正拔地而起,成為城市發展的見証。而市建科院,作為橋梁建設的重要參與者,不僅在新橋建設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更在既有橋梁的病害防護與修復加固方面做出了專業貢獻,為人們的出行安全保駕護航。
石門大橋,作為我國第一座大跨度斜拉橋,自1988年建成以來,一直聞名於橋梁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斜拉橋的鋼索也會逐漸老化,需要更換。2008年,市建科院監理的重慶石門嘉陵江大橋換索工程啟動,180根斜拉索成功實現了“辭舊迎新”。這一工程不僅是重慶市首次對斜拉橋鋼索進行更換,更是一次技術上的挑戰和突破。
在換索過程中,項目團隊面臨著諸多難點,尤其是對換索過程中橋梁結構變化的安全控制。“我們需要將舊索換掉,取而代之的將是更加先進、安全、耐用的新型鋼索。該工程也是我市首次對斜拉橋鋼索進行更換。”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確保新鋼索的安全運輸和安裝,項目團隊設計了由無數特制小滑輪組成的專用軌道,為鋼索“鋪路”。同時,在不中斷交通條件下進行換鎖,對監控指令、隱蔽工程、交通組織、材料加工等重要工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項目團隊通過周密安排和科學管理,盡量減少了對周邊居民生活出行的影響。
繼石門嘉陵江大橋換索工程之后,2017年,重慶李家沱長江大橋也啟動了換索工程,196根斜拉索同樣實現了“換新”。“總的來看,換索項目的順利竣工,得益於科學合理地選擇換索方案和縝密的施工過程管理,以及質監、安監等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同時,前期對換索工期的反復推演確認和對拉索材料質量的嚴格控制,都為換索項目的順利完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上述負責人表示。
橋梁不僅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重慶作為“橋都”,據統計,目前已有大大小小的橋梁超20000座,其中跨長江、嘉陵江特大橋就有105座,特大橋梁密度在全國罕見。未來,市建科院將不斷創新,同時結合城市特色和文化底蘊,建好橋、護好橋,助力重慶以橋為媒,通向世界。(張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網友留言反映“憂心事”重慶多部門積極回應
- 人民網重慶12月29日電 (陳琦)醫院道路何時完工?路邊攤油煙擾民何時整改?近日,重慶多地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反映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憂心事”后,重慶相關部門積極回應解決,獲得了群眾的點贊。 醫院道路何時完工?回應:臨時便民通道年底前投用 重慶市渝中區一名網友留言:現因渝中區富華路輕軌站至重慶市中醫骨科醫院道路還未完工,造成骨傷患者就醫不便,希望相關部門修建一條臨時通道,方便患者就醫問藥。…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