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推薦

重慶工業跨越騰飛背后的城市精神

——“我們的城市 我們的精神”解讀

2024年12月31日08:20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工業是重慶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通過工業這扇“窗口”,可以感知重慶這座城市經濟的活力,領悟其獨特的城市精神。

歷經抗戰內遷、三線建設、改革開放,重慶工業於摸索中奮起,抓住每次歷史機遇,在發展大潮中奮勇爭先。如今的重慶,筆記本電腦產量連續10年全球第一,己二酸產量世界第一,今年6月更重回“中國汽車第一城”,成為毋庸置疑的全國工業重鎮。

推動重慶工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實現跨越騰飛的背后,究竟蘊含著什麼樣的城市精神?

1

憶往昔,感慨萬千。

近代開埠以后,重慶工業在風雨飄搖中艱難成長。民國成立后的20余年間,重慶主要產業仍是清末誕生的繅絲、棉織、玻璃、日化、土產品加工等輕工業,並以小微企業佔絕大多數。

一組數據,可見當時重慶工業基礎之薄弱——史料記載,1937年四川具有一定規模的各類工礦企業115家,佔全國2.93%,資本額214.5萬元,佔全國2.93%,其中大多數位於重慶。

抗戰全面爆發后,政府決定將沿海工業遷建到西南等大后方生產,工廠內遷的地點以四川為最多,主要安置在重慶。

1938年10月23日,重慶合川人、民生實業公司總經理盧作孚臨危受命飛抵宜昌。長江邊,超過12萬噸的商用和軍用器材、1萬噸油料、6萬噸各類公物堆積如山,將數公裡江岸堵塞得水泄不通。這些物資幾乎集中了全中國的兵工器材、航空器材、輕重工業器材,其中就有漢陽鐵廠搶在日軍攻陷武漢前轉移到重慶的機械設備和鋼鐵物資。

按照民生公司當時的運力,要將這些人員和物資運往重慶,至少需要一年,但從10月起長江將進入枯水期。巨大考驗下,盧作孚創造出“三段航行法”,調集全部船舶,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不分晝夜緊急搶運。

在這場被稱為中國版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中,民生公司用40天完成了一年的任務,但付出了慘重代價:損失輪船16艘,犧牲員工116人,76人受傷致殘,運力削弱一半。

盧作孚的無私奉獻和勇敢無畏,為中國工業保存了珍貴的火種,為抗戰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他也因此被毛澤東評價為“中國近代史上萬萬不可忘記的人”。習近平總書記稱贊其為“愛國企業家的典范”。

一批內遷企業,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

由漢陽鐵廠、上海鋼廠聯合組建的大渡口鋼鐵廠(重鋼前身),1939年2月正式投產。鋼廠工人一邊安裝設備,一邊生產,在日軍長達數年的連續轟炸下,不曾停工一天,1941年至1945年,為全國抗戰兵工生產提供了90%的鋼鐵原料。

兵工專家李承干領導的第21兵工廠,成為抗戰大后方規模最大的兵工廠,生產的各種武器裝備了各戰區的中國軍隊。每遇空襲,他總是比別人晚進防空洞,廠房被毀后,他帶領職工及家屬投入搶救工作。

在抗戰內遷的424戶民營企業中,機械電器共有169家,不少是行業大廠,它們均積極參與軍需生產,對支援前方作戰、維持后方民生起到了巨大作用。

以盧作孚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家,在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不怕犧牲、甘於奉獻,不僅讓中國工業的血脈得以延續,也奠定了重慶工業的根基。

2

創業之路,何其艱苦。

1964年,面對嚴峻的國際局勢,毛澤東多次提出三線建設的設想。經反復研究,中央將三線建設確定為“三五計劃”的核心任務。此后,數十萬工程技術人員、技術工人和管理干部,從首都北京以及上海、大連等沿海城市奔赴內地。

1970年開春,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的鐘誠道,結束了在馬鞍山鋼鐵公司為期3年的實習,日夜兼程趕回重慶西彭的112廠(西南鋁前身)。當年,112廠熔鑄車間和壓延車間相繼建成投產。5月,遼寧大連,13歲的何民權跟著父親辦完轉學手續,舉家遷往重慶江津的468廠(原國家第六機械工業部國營永進機械廠)。

隆隆開山炮和機器的轟鳴聲響徹荒山,一座座廠房、一幢幢家屬樓拔地而起,一批批工人、大中專生、復員軍人從祖國四面八方趕來。

何民權的父親何杰,是永進機械廠首批“探廠”的七人小組成員之一,1966年到武隆白馬山中探址的第一晚,因為沒地方睡覺,將農民家的棺材蓋翻過來睡了一晚。

112廠三車間,擠壓生產線12500噸臥式水壓機和鍛壓生產線6000噸立式水壓機安裝好后,試生產卻困難重重。鍛壓配套加熱爐一開爐門,電機就被燒壞。沒有設備專家,學材料的鐘誠道在爐旁日夜觀察,又找來圖紙分析,終於發現問題出在爐門配重上。很快,廠裡專門制作了輕質爐門,問題迎刃而解。

涪陵816工程,更是一座繞不過去的精神豐碑。6萬多建設大軍,背井離鄉來到“一窮二白”的白濤鎮,在人跡罕至、險象環生的荒山中,憑借雙手建成“世界第一大人工洞體”。816工程為和平而建,又因和平而停,它身上承載的共和國的記憶、民族的精神、幾代人的青春夢想,永放光芒。

歷時17年的三線建設,挺起了重慶工業“脊梁”。到三線建設末期,重慶形成了以冶金、化工、機械、紡織、食品五大產業為支柱,基礎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生產體系。1980年,重慶工業固定資產在全國大城市中躍升至第五位,工業總產值居第七位,成為中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工業基地。

吃飯在露天壩壩,睡覺在養雞場和牛棚,沒有路就自己修,沒有工具就自己造,沒有汽車運輸就肩扛人抬,沒有經驗可循就一邊摸索一邊干,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堪稱一場“艱苦創業”。

沒有一股堅韌頑強、忠誠勇敢的精神意志,三線建設是不可能完成的。

3

工業強市,矢志不渝。

1997年直轄后,重慶堅定不移推進“工業立市、工業興市、工業強市”戰略,堅持不懈地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然而,恰逢亞洲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衰退,重慶工業陷入了一段痛苦的調整時期,包括“壯士斷腕”式關、停、並、轉部分企業。“破而后立”的重慶工業,2000年整體扭虧為盈,其后實現持續快速增長。

進入新世紀,重慶工業的奮進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以汽車產業為例。重慶是全國早期七大汽車生產基地之一,早在1958年,長安汽車就設計並下線了中國第一輛吉普車。2000年以后,福特、馬自達等外企紛紛入渝合資辦廠。2014年—2016年,重慶汽車產量連續3年登頂全國第一。2016年,重慶汽車產量達316萬輛,全國每8輛車就有1輛是“重慶造”。

輝煌時,重慶一度被稱為“中國底特律”。然而受技術受制於人、缺乏拳頭產品、產品價值低等多重因素影響,2018年重慶汽車產業遭遇“滑鐵盧”——合資品牌如鈴木、馬自達等銷量一跌再跌,長安自主車型更新換代慢,力帆汽車因品控不足敗走市場,北汽銀翔車型跟不上市場被淘汰破產重組。

2019年,重慶汽車產量138.3萬輛,同比下降19.91%,跌至全國第七,“重慶造”汽車還被貼上低端標簽,重慶某車企生產的新車價格不到5萬元/輛,被戲稱為“論斤賣”。

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謀發展?唯有破釜沉舟、敢闖敢干。

2023年6月,重慶提出要著力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迭代升級制造業產業結構,全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其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被列為重點建設的3個萬億級產業之首。

各大車企也鉚足了勁,長安“刀刃向內”打破體制“藩籬”,組建新隊伍,推動新能源業務獨立,部署“六國十地”全球研發格局,來自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的1.8萬余名研發人員,24小時協同研發。2023年,長安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銷量達47.7萬輛,躍居全國第四。前不久,長安汽車與億航智能簽約,在業內積極探索“飛行汽車”,布局低空經濟。

從一根彈簧起步的賽力斯,更是敢為人先,與華為跨界合作打造“問界”品牌,並投資30多億元,建設全國首批工業4.0智能工廠。2020年至2023年,賽力斯曾連續4年出現虧損,累虧金額高達98.34億元,但無論多麼艱難,公司戰略從未動搖。截至2024年11月末,其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為389566輛,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最高的品牌之一。

2024年6月,重慶汽車迎來久違的榮光,以121.4萬輛的產量重返“中國汽車第一城”。

逆風翻盤的汽車產業僅是一個縮影。

當前,重慶正全力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加快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力爭涌現出更多具有重慶辨識度和全國影響力的成果。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從百年前的“一窮二白”到如今的工業重鎮,重慶正以“堅韌、忠勇、開放、爭先”的城市精神,激發起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全力跑出經濟發展新速度,積累整體躍升加速度。(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佘振芳 新重慶-重慶瞭望 程正龍)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