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區縣>>動態

墊江 爭當鄉村振興排頭兵 讓巴渝和美鄉村面子更靚裡子更美

2025年01月22日14:13 |
小字號

墊江,地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東向腹心地帶、重慶主城都市區與渝東北三峽庫區重要聯結點,地勢平坦、沃野千裡,農耕歷史超過2000年,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農產區,素有“川東小平原”“巴國糧倉”之美譽。

如何發揮農業優勢,因地制宜打造巴渝和美鄉村新圖景?近年來,墊江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奮力開創城鄉融合發展、鄉村全面振興新局面,通過聚焦打造“農產品主產功能區”“農文旅融合功能區”,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深入落實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全面建設“巴渝風、丹鄉韻、鄉愁味”巴渝和美鄉村。

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邁上新台階,墊江在爭當全市鄉村振興排頭兵道路上奮勇向前,一幅墊江版《富春山居圖》正在徐徐鋪展。

點上精准發力

放大“3+10+26”試點示范效應

走進墊江縣大石鄉大石村,一排排錯落有致的庭院干淨整潔,白牆紅瓦與小橋流水相輔相成,花草樹木在藍天白雲下自在搖曳,和美宜居的朴實鄉風扑面而來。

以前的大石村,村民出行、就醫、辦事時常因為基礎設施薄弱受到制約。乘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東風,大石村開始了一場由內而外的深刻蝶變——村裡積極開展人居環境質量提升工程,對村民門前屋后環境進行定期整治﹔開展公路沿線100戶“八改”工程,一條條柏油公路通進了村民家門口﹔村裡還建成了便民服務中心,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實現了群眾出行有公路、看病有去處、辦事有保障、活動有場所。

和大石村一樣,大石鄉立足“稻魚果香”產業發展定位,多模式發展種養業。放眼大石鄉鄉村振興核心地段的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這裡採用“一水雙養”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大大提高了稻漁綜合效益。鄉裡還立足“稻漁果鄉”產業定位,採取特色柑橘+辣椒+榨菜立體特色種植模式,實現“一地三收”,帶動周邊村民長期務工,實現企業、村集體、村民“三贏”局面。

大石鄉在鄉村產業、鄉村建設、鄉風治理的全面提升,得益於墊江縣持續推進鄉村振興“3+10+26”試點示范。即高標准打造新民、沙坪、大石3個市級鄉村振興示范鄉鎮,因地制宜建設明月村等10個縣級示范村和竹雞村等26個鎮級示范村,圍繞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農村改革等內容,精准發力、科學施策、統籌推進。墊江縣太平鎮桂花村巴蜀美麗庭院示范片全面建成,高峰鎮大井村、沙坪鎮竹雞村、新民鎮雙河口村等3個村分別獲評市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五星級、四星級、三星級示范村,周嘉鎮、高峰鎮大井村等4個鎮村獲評第三批市級鄉村治理示范鎮村,新民鎮明月村成為首批市級清廉村居建設試點。

在“點上”示范帶動下,全縣農村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村人居環境更加優美,公共服務進一步優化,基層組織建設顯著加強,鄉村治理效能持續增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推進,實現全縣鄉村面貌整體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線上重點突破

依托明月山、龍溪河開展組團建設

鄉村振興不只是破解單個產業難題,而是要進行系統性突破。墊江,以龍溪河流域現代農業示范帶、明月山鄉村振興示范帶合圍區域為重點,打造新民沙坪組團、周嘉普順組團、長龍高安高峰組團、五洞硯台組團、太平澄溪組團5個組團,按照市級巴渝和美鄉鎮、村的創建標准,形成了建設巴渝和美鄉村的重點突破。

一條龍溪河流經梁平區、墊江縣、長壽區,墊江正按照全市規劃,建設龍溪河流域現代農業示范區核心區,打造百萬畝高產高效“巴渝糧倉”,圍繞健全完善主輔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現代化目標,全面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現代農機具應用、現代高素質農民培育,實施科技創新,深化糧—糧、糧—油、糧—菜、糧—豬、糧—果等多種輪作、復種、間種和循環模式,拉長糧食產學研、產加銷、農文旅融合發展產業鏈條,加快建設“巴渝糧倉”科技創新的策源地、高效生產的示范地、加工流通的集散地,為探索中國南方丘陵山地現代農業實現路徑提供墊江方案。

與此同時,墊江按照市委、市政府賦予的打造“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核心區”的新定位,積極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接續創建明月天香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推動山上文旅、山下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建成投用閑雲茗居房車營地,春曉·楠竹山舍、鳳凰泉、山書石文化小院等民宿及農家樂,裸心隱鄉·峰門驛站、天池壩·貓在伴島、石足印記等精品民宿主體完工,牡丹產業區、康養民宿區、耕讀文化區和百裡彩林、百裡花谷、百裡彩田“三區三帶”日臻完善,“東有莫干山、西有明月山”的重慶文旅新名片逐漸唱響,正在加快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市民周末“微度假”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兩大目的地。

此外,墊江還有序推進墊江長壽湖灣區旅游度假帶建設,重點發展點狀民宿、休閑垂釣、水果採摘,致力建成“湖濱休閑旅游地”。

面上整體推進

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桃花源”

立冬時節已過,墊江縣普順鎮紅岩村再生稻示范基地仍是一片金黃,收割機在稻田裡來回穿梭,轟鳴的打谷機將稻穗變成飽滿的稻粒。

再生稻是種一季收兩茬的水稻,頭茬水稻收割之后,二茬隨即開展管理工作,再長一茬水稻,再收一季稻谷。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墊江逐步推廣再生稻10萬畝,經過對稻種的篩選、培育和改良,以及對種植技術的不斷升級,6.5萬畝再生稻陸續進入成熟期,目前再生稻畝產量超過200公斤,平均每畝能為種糧戶增收600元。

近年來,墊江以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為目標,大力發展糧油、畜禽、蔬菜、水果等規模性主導產業,牡丹、芍藥、黃精等特色高效產業,培育“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大力推動農業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數字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開展水稻制種2.09萬畝、油菜制種1.3萬畝﹔發展花椒、蜜本南瓜等特色產業9萬畝,新建和改造榨菜種植基地1.5萬畝﹔推廣“強村公司”運營模式,利用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要素入股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全縣“三變”改革村累計達288個……通過強產業、促改革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預計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10億元,同比增長4%﹔農業增加值72.2億元,同比增長2.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

聚焦“強產業、優功能、提品質”,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墊江從“點、線、面”三個維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讓巴渝和美鄉村面子更靚、裡子更美。

鏈接>>>

數說墊江鄉村振興這一年

播種糧食98.96萬畝、產糧41.19萬噸﹔

新建高標准農田8.2萬畝,恢復和補充耕地面積2606畝﹔

新增培育經營主體202家,新型主體達到2821個,培育高素質農民3000人﹔

新建“四好農村路”61公裡,新(改)建戶廁837戶,衛生廁所普及率提升至86.14%。

陳鈺樺 黃麗平 攝/龔長浩

(責編:莢天宇、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