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開學了,學生用AI工具趕作業引發關注——
是學習“神助攻” 還是造就“空心人”

開學在即,一些學生用起DeepSeek、豆包等人工智能(AI)應用趕作業,該現象引發廣泛關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AI是幫手還是對手?如何科學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工具?2月14日,記者採訪了我市部分教師和專家。
現象
家長試水AI家教,5分鐘讓孩子會背古詩
眼看就要開學了,家住在兩江新區的王女士正為女兒尚未背誦的8首古詩發愁。看著孩子為難的樣子,王女士想到了AI。她打開豆包App,輸入其中一首古詩的題目,請求為孩子詳細解讀並引導背誦。短短幾秒,AI便生成了相應的文字,並通過語音播放幫助孩子在5分鐘內完成背誦。
這幾天,讀初一的小李正借助DeepSeek和豆包完成寒假的作文作業,“輸入幾個關鍵詞,DeepSeek幾秒鐘就能生成一篇作文,邏輯性挺強,語言也十分生動,方便又好用。”
家住九龍坡區的張先生表示,自己平時工作忙,沒時間輔導孩子,AI能填補這個空白,“我們每天會讓孩子做一些數學口算練習,之后把作業拍照發給DeepSeek,並讓它根據錯誤率自動生成針對性題目,效果還挺好。”
爭議
長此以往孩子可能喪失思考能力
學生利用AI趕作業引發廣泛關注,家長和網友態度憂喜參半。一位家長對此憂心忡忡,他說,“幾秒鐘就可以生成一篇作文,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養成惰性思維,喪失思考能力。”
一位網友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品格、價值觀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過度使用AI會削弱學生的基本能力,使他們成為隻會依賴技術的“空心人”。
但是,不少人也表示支持,認為AI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有家長稱:工具就是拿來用的,未來就是要掌握這些技術和工具的。一位小學高年級學生家長表示,AI在知識整合與學習規劃中具有優勢,用來指導孩子學習十分有好處。
還有人認為智能化學習是必然趨勢,關鍵在於使用者是否保持主動思考與信息甄別能力。
支招
用好卻不依賴,效率與思維並行
如何看待中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使用AI?重慶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欒曉表示,像DeepSeek這類AI工具,具有強大的信息檢索與整合能力,操作便捷且功能強大,能迅速為學生作業提供所需答案與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學習效率。
但AI工具的出現,也讓一些學生難以抵制誘惑,特別是自控能力差的中小學生。“他們有可能會過度依賴AI,還可能會忽視腳踏實地的重要性。”欒曉說。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科技進步不是洪水猛獸,但同時也要避免其負面影響。”重慶市人民小學校語文教師鄒靜分析,首先,AI對於語言學習十分有益,如英語發音、對話訓練等。其次,當孩子在數學、物理等學科遭遇難題時,借助AI能獲取詳細的解題步驟與思路。再次,AI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幫孩子理解歷史事件背景,還能將晦澀難懂的知識轉化為易於理解的形式。
鄒靜同樣強調,AI無法像老師或家長那樣給予學生情感互動,小學生長期使用,可能會覺得學習過程枯燥乏味,進而影響學習興趣。
如何利用AI為教育賦能?欒曉建議,一是教育理念的轉變。在智能時代,人才的需求更為多樣化,因此教育應轉向培養具備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跨學科能力以及良好溝通協作能力的綜合性人才。二是創新教學方法。應將人工智能的基礎知識納入教育內容,借助AI技術開展體驗式和項目式學習,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培養學生持續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不斷適應新的變化。(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周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