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陽這家民營造船廠以過硬質量贏得市場
今明兩年的造船訂單已排滿

2月10日傍晚,斜陽暈染江面。
雲陽縣雲陽鎮長江畔壩子上,22歲的鄧文波拿著電焊槍正在忙碌。
鄧文波腳下,一艘130米長的新能源貨船雛形已顯。
在這片總面積超過2.5萬平方米的壩子上,還有另外兩艘新能源貨船正加緊建造。“上半年要完成這3艘新能源貨船的建造,下半年要完成另外4艘。”雲陽縣民強船舶制造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民強船舶”)總經理吳波說,“今年的檔期是沒法再接新訂單了,就連明年一整年的訂單都已經排滿了。”
訂單多到接不過來
時間回到2016年。吳波決定投入5000萬元接手長江邊的這家造船廠時,她心裡也沒有十足的把握,“雲陽鎮是個小鎮子,場鎮常住人口隻有千把人。從雲陽縣城過來路還不好走,要一個多小時。”
這個地處偏僻的造船廠,值得投入嗎?吳波暗下決心:既然接手了,就一定要把造船廠搞好。
“當時的情況是有生產設備,但缺乏工程師和設計人才。”吳波說,沒有工程師可以聘請,沒有設計能力能不能由客戶提供造船材料和設計圖紙,自己提供場地和勞務,隻掙勞務費?
說干就干,她招攬人才、四處奔走承攬業務,“湖南、湖北、四川,沿著長江跑,有業務就接,一單一單做。”
2016年至今,從最小的18米長貨船到如今的130米長新能源貨船,吳波的造船廠已建造了大大小小百余艘船隻。
民強船舶也逐漸在長江沿線造船業聲名鵲起,訂單日益增多。
“現在的情況是訂單多到接不過來。”今年的訂單排滿后,吳波還曾把幾筆訂單介紹給湖南的一家造船廠,“客戶要得急,自己接不了也不能耽誤人家,就介紹給相熟的廠家了。”
吳波算了一筆賬,建造一艘130米長新能源貨船勞務費所得為473萬元,今年建造7艘所得勞務費約為3300萬元,將為雲陽鎮帶來200余萬元的稅收。
嚴把每一艘船的質量關
訂單多,源於民強船舶過硬的造船質量。
“安全是底線,質量是立足之本,一樣都不能鬆懈。”吳波告訴記者,在自己經手的百余艘船隻中,不曾有一艘出現質量問題。這是怎樣做到的呢?
“在造船過程中,每一艘船都有一個總負責人。”袁家奎是正在建造的新能源貨船中編號“銘禹31”的總負責人,他要負責船舶建造過程中材料檢驗、焊接、裝配、鉚釘、刷漆等全流程的質量把控,“你看我們現在正在裝配邊艙,每一塊鋼板都是嚴格按照事先測量並畫好的標線裝配,不能出現一點偏差。”
“比如焊接,技術不過關的師傅我們一定不用。”同時,為了減少焊接過程中產生沙眼、氣泡,吳波總是用市場上能買到的最好的焊絲用於焊接。
為了保証建造質量,民強船舶於2019年引進了數控機床,採用電腦編程下料,確保鋼材切割更加齊整美觀。
不僅如此,船隻建造過程中,都會由第三方監測公司用專業的檢測設備對每一個建造環節進行檢測。一旦發現問題立即整改,哪怕是一個細微的沙眼都絕不放過。
“船隻交給客戶之前,我們都要經過20余天的調試,還要在長江裡進行兩次試航。”吳波記得,2022年,一艘油氣兩用新能源貨船試航時,駛出不到一公裡就停在了江面上,“客戶提供的發動機型號與車葉不適配。我們在建造過程中就提出了這個問題,但客戶一意孤行。”最終,客戶在事實面前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及時提供了型號適配的車葉。
是造船廠也是培訓基地
“雜工工資是一天200多塊錢,技術工一天有400塊錢左右呢。”父母去世的鄧文波是開州人,來到民強船舶還不到一年,卻已從最初的雜工成長為一名技術工人。
能夠從雜工成為技術工人,鄧文波對吳波充滿感激,“這裡免費提供吃住,吳總還專門安排了張勇和熊雲江兩位師傅教我電焊。”
在民強船舶,鄧文波並不是唯一一個從雜工成長為技術工的工人。
今年40歲的李菊已在民強船舶工作多年,“來的時候就是刷油漆、搬貨,什麼都干。”
甲板上,李菊一手拿著防護面罩,一手拿著焊鉗,熟練地進行著焊接,“在這裡,隻要你願意學,就會有人教。學會了,也不會被要求一定要留在這裡。”
從吳波接手造船廠至今,已有許多人從雜工成長為技術熟練的鉚工、焊工等技術工人,不少人也離開民強船舶到其他造船廠成為了技術骨干。
“我希望這裡不僅是一個造船廠,也是一個培訓基地。”吳波告訴記者,作為雲陽鎮唯一的工業企業,民強船舶不僅肩負著為周邊村民提供就業崗位的責任,也擔負著人才培養的職責,“我們要讓在這裡工作過的農民工有一技之長,走到哪裡都能憑本事吃飯。”(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陳維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