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援鄉村 厚植振興底氣

在巴渝大地的阡陌間,活躍著一群特殊的“耕耘者”。他們不是傳統的農人,卻以技術為犁、以創新為種,在田野間播撒數字時代的希望。重慶移動積極響應鄉村振興號召,精挑細選一批批青年才俊扎根鄉土,用智慧與汗水為鄉村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劉華:從“都市白領”到“稻田軍師”
2021年,劉華被重慶移動涪陵分公司選派到涪陵區藺市街道五堯村開展駐村工作。初來乍到,作為村民眼中的“城裡人”,他該如何破冰?
用腳步丈量民情,以行動詮釋擔當。劉華秉持主動出擊的信念,與駐村工作隊堅持開展常態化走訪工作,及時了解問題訴求,通過節日慰問、產業幫扶、消費幫扶等多種方式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
圖為劉華(左四)為村民調試廣場舞設備,笑聲與音樂聲交織成鄉村新樂章。重慶移動供圖
走訪期間,劉華和駐村工作隊了解到,五堯村是一個傳統農業村,擁有宜漁稻田上千畝,且多為平壩地形,水源條件較好。多數村民不僅有著豐富的水稻種植和魚類養殖經驗,還具備一定的技術基礎。
經過實地考察,駐村工作隊確定了“提升拓展原產業質量、向荒地要效益”的工作思路,將發展稻田養魚作為試點項目之一,“稻漁共生”計劃應運而生。如今,當地相關基地規模達600余畝,與以往單純種植稻谷的模式相比,畝均增收3000元,並成功打造“五堯稻花魚”和“五堯稻魚香米”品牌,真正實現“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穩糧增效、稻漁雙贏”。
不止於此,劉華更將“數字基因”植入鄉土:高清大屏、智能攝像頭織密安防網,智慧管理平台讓鄉村治理“耳聰目明”。
成少科:茶園改制“破冰者”
“現在發展好好的,為啥要改制?”“我們來承包茶園?行不行喲……”2023年重慶市開州區大進鎮紅旗村茶葉合作社改制初期,因為種種顧慮,全村無一戶承包茶園。
要是剛駐村那會,面對這種棘手情況,重慶移動開州分公司駐村干部成少科或許會茫然無措,但幾年的磨礪,早已讓他學會在復雜局面中找准關鍵點。他深知村民務實,隻有見到實效,才會轉變觀念。
於是,他與駐村工作隊帶領村民遠赴先進鄉鎮“取經”,7場院壩會磨破嘴皮,最終2000畝茶地以“返租倒包”煥發新生。茶葉合作社至此改制成功,在全鎮形成示范效應。昔日的漫山茶樹如今已化作“搖錢樹”,連綿茶山也已成為裝滿希望的“財富引擎”。
圖為成少科(右)與專家共探茶苗病害防治,科技為傳統產業插上翅膀。重慶移動供圖
自2019年駐村以來,成少科與駐村工作隊摸排走訪農戶2400余人次,遍訪全村10余次,幫助村民完成寬帶網絡升級、引入智能終端設備、協助解決疑難站點選址問題、助力政府推進信息化建設……成少科像一位“數字工匠”,將通信網絡化作鄉村振興的“隱形高速路”,讓茶山與雲端相連,傳統與未來對話。
如今,紅旗村已由“后進村”嬗變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成少科與駐村工作隊的步伐卻從未停止,他們還在鄉村發展的各個環節精耕細作,為紅旗村繪制更加燦爛的明天。
冉力:執筆織網 連接山鄉與世界
剛到酉陽縣興隆鎮土坪村時,重慶移動酉陽分公司駐村干部冉力心中滿是忐忑。土坪村下轄15個小組,共有千余戶人家,其中三分之一的勞動力都在外務工,發展從哪裡突破,成了擺在她和駐村工作隊面前的難題。
圖為冉力(右)走訪農戶,筆記本上記滿民情,心中裝著萬家燈火。重慶移動供圖
土坪村面積38.8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達48%。經過實地走訪,冉力深知,想要拓寬致富路,建強通信網是關鍵。她駐村后,21座基站先后如春筍破土,60公裡杆路縱橫山間,寬帶入戶更是讓留守老人與千裡外的兒女“屏上團圓”。
而她繪制的不僅是通信網絡,更是一條條產業振興路。通過實地考察自然條件與技術基礎,冉力和駐村工作隊不僅依據不同區域的特點,助力該村規劃出烤煙、青花椒、油茶、黃柏等特色種植區,還推動了肉牛、生豬、山羊、土雞等養殖產業發展。同時,他們還以鄉村旅游為依托,促使該村對土坪釣魚湖加大投入,並積極完善周邊基礎設施。
這群重慶移動人以通信塔為筆,以光纖為墨,在田野間書寫“數智興農”的時代答卷。
截至目前,重慶移動已累計選派30余名干部奔赴鄉村振興一線。未來,這支“數字先鋒隊”將繼續以技術破題、以創新開路,讓巴渝鄉村在“雲”端起舞,於沃野逐夢。(張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