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未來十年 重慶教育“路線圖”這麼畫

2025年02月28日08:24 | 來源:重慶晨報網
小字號

十年之后,也就是2035年,我國將建成教育強國,這是《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給出的時間表。

那麼,這十年重慶教育具體要怎麼做?

2月27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重慶加快建設教育強市推進教育現代化規劃(2024—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新聞發布會。《規劃》出台有哪些背景、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及保障措施?聚焦加快推動新時代教育強市建設,市教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出席發布會介紹了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提要速覽》》》

學前教育

重慶教育現代化“八項行動”提出推動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60%,二級及以上新優質幼兒園佔比達80%以上,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招收2—3歲的幼兒開展普惠性托育服務。

義務教育

三年內將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學校和相對薄弱學校組成的“教共體”覆蓋率達到90%。

著力推進學生體質強健計劃,讓每個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開通24小時“逐光成長”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熱線﹔深入實施“小升初”違規考試招生、違規“掐尖”招生等群眾反映強烈問題的專項治理。

高中教育

實施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計劃,建設100所特色高中,讓區縣老百姓身邊就有好中學,每個區縣辦好1所標准化特殊教育學校。

職業教育

進一步完善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體系設計,讓不同稟賦、不同發展興趣的中職學生能夠有效地學習、多樣化成才,中職應屆畢業生升入高校比例達到70%以上。

深化職教出海,推動“留學重慶”品牌建設,推進高質量中外合作辦學,力爭建成100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

三年內,支持10所高職院校扎實推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市級現代產業學院50個,建成優秀研究生聯合培養平台50個。

大學教育

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校向理工科高校轉型,推動理工科在校生規模佔比達到60%以上。

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高校建設和卓越人才培養,建成13所高水平“四新”高校。

教師成長

深化“縣管校聘”改革,在黔江等10個區縣開展中小學校周轉崗位試點,促進校長、教師在城鄉、校際之間合理順暢流動。

堅持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落實鄉鎮工作補貼、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和鄉村教師崗位生活補助政策。

由大到強、全面躍升!

全市教育發展總體水平位列西部第一方陣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近年來,我市全力推動教育更好服務融入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首位戰略,教育發展總體水平進入全國中上行列、西部第一方陣。

目前,全市現有普通高校73所、在校學生138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63.5%,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較5年前提高了16.5個百分點,重慶學生上大學的機會更多了﹔建有高端裝備機械傳動全國重點實驗室等43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教育強市“區縣行”服務3000余家企業﹔重慶電子科技職業大學、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10所高職院校圓滿完成國家第一輪“雙高”計劃建設任務,職業教育專業和支柱產業的匹配度達到88%,這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中小學和幼兒園有9422所、在校學生516萬,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93.1%、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5.9%、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8.7%,較5年前分別提升了6、1.4、2.1個百分點,公平而有質量的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全市教育事業發展進入由大到強、全面躍升的新階段。

三個方面、持續發力!

力爭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教育強市

會上,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委主任劉宴兵表示,此次《規劃》內容包括總體要求、主要任務、組織實施三個部分。

在總體要求方面,《規劃》創新提出構建教育強市建設“158N”體系架構的建設思路。具體來說,三年內將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學校和相對薄弱學校組成的“教共體”覆蓋率達到90%,支持10所高職院校扎實推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市級現代產業學院50個,建成優秀研究生聯合培養平台50個,年均培養卓越工程師3000人。

主要任務方面,《規劃》提出了11個方面、43項具體舉措。例如,該《規劃》提出實施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計劃,提出建設100所特色高中,讓區縣老百姓身邊就有好中學,每個區縣辦好1所標准化特殊教育學校﹔建好教育部重慶高等研究院﹔深化職教出海,推動“留學重慶”品牌建設,推進高質量中外合作辦學,力爭建成100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等。尤其針對群眾關心的學生身心健康等問題,著力推進學生體質強健計劃,讓每個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實施“逐光成長”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工程,建好“12355”青少年三級服務體系,開通24小時服務熱線﹔深入實施“小升初”違規考試招生、違規“掐尖”招生等群眾反映強烈問題的專項治理,出實招、硬招來緩解“家長卷”“學生苦”“教師累”的現象。

組織實施方面,《規劃》提出了2027、2029和2035“遠近結合”的三步走方案。

全面規劃、精准落子!

五大部門聯合部署未來十年教育“路線圖”

“比起《規劃》出台,我們更關心貫徹落實方面有哪些具體的舉措?”“‘加快擴大普通高中教育資源供給’具體怎麼擴大、如何均衡?”“推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融合發展,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具體怎麼融、如何通?”……隨著《規劃》的出台,不少家長和孩子們關心的話題引發熱議。會上,各委辦局相關負責人現場回答記者的提問。

推動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佔比達60%

——新建一批基礎教育優質學校,有序擴大優質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委主任劉宴兵表示,《重慶教育現代化八項行動方案》聚焦打造西部基礎教育排頭兵提出了一攬子創新舉措:推動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60%,二級及以上新優質幼兒園佔比80%以上,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招收2到3歲的幼兒,開展普惠性托育服務,解決老百姓入園難、入園貴問題﹔並通過在城鎮新增人口、流動人口集中地區,新建一批基礎教育優質學校,有序擴大優質普通高中招生規模等舉措,擴大學位供給。又如,推動高水平理工科高校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校向理工科高校轉型,推動理工科在校生規模佔比達到60%以上。持續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高校建設和卓越人才培養,建成13所高水平“四新”高校。

此外,劉宴兵說,在全力打造全國職業教育重鎮上,進一步完善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體系設計,推動有條件的中職學校和普通高中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學籍互轉,讓不同稟賦、不同發展興趣的中職學生能夠有效地學習、多樣化成才,中職應屆畢業生升入高校比例達到70%以上。

儲備高中建設項目220余個

——儲備高中建設項目220余個、總投資近400億元。市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任芳圍繞深化教育改革集成攻堅方面的主要措施進行介紹。前期,市發展改革委共同開展了人口變化趨勢與基礎教育資源適配研究,為未來一段時期科學合理布局基礎教育資源提供了重要決策參考﹔組織全市各區縣編制了普通高中建設規劃,儲備高中建設項目220余個,預計新增建筑面積550多萬平方米、總投資近400億元。

籌集2億以上完善學前教育、高中資助政策

——財政加大教育投入,全力保障“兩個隻增不減”。市財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彭涌針對保障教育經費落實情況表示,2024年,全市籌集2.3億元,提高了中小學和高等教育獎助學金標准。今年,還將新增籌集2億元以上,完善學前教育、高中階段資助政策,進一步提高資助標准、擴大資助范圍。下一步,不斷擴大教育投入規模,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兩個“隻增不減”。

支持高校合作建設四大重慶實驗室

——推進高校有組織科技創新,提升我市教育綜合實力。市科技局黨委委員、副局長王偉表示,圍繞建設數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綠色低碳四大科創高地,支持高校合作建設金鳳、嘉陵江、明月湖、廣陽灣四大重慶實驗室,著力建設高校前沿技術交叉研究院,加快創建國家實驗室基地、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科技平台基地。

在10區縣開展中小學校周轉崗位試點

——深化“縣管校聘”改革,打破“一聘定終身”。市人力社保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謝辛針對推進教師隊伍強基培優工作作出回應。據他透露,市人力社保局將進一步優化中小學校教師崗位結構比例,落實崗位傾斜政策,對成功創建“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的區縣,支持提高所屬各級各類中小學高、中級教師崗位結構比例2個、5個百分點。深化“縣管校聘”改革,在黔江等10個區縣開展中小學校周轉崗位試點,促進校長、教師在城鄉、校際之間合理順暢流動。在加強教師權益保障方面,堅持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落實鄉鎮工作補貼、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和鄉村教師崗位生活補助政策。(第1眼TV-華龍網、新重慶-重慶日報、新重慶-上游新聞)

(責編:莢天宇、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