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原創

2025長安汽車重慶馬拉鬆開跑 賽會紀錄被刷新

2025年03月02日17:40 | 來源:人民網-重慶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重慶3月2日電 (記者馮文彥)2日,2025長安汽車重慶馬拉鬆在南濱路海棠煙雨公園鳴槍起跑,來自全球26個國家、地區,406個城市的35000名選手在如詩如畫的南濱路、巴濱路激情超越,以矯健步伐丈量“山水之城”的春日詩卷,在長江之濱上演速度與激情的交響,享受馬拉鬆運動的樂趣,品味巴渝山水的歷史人文。

2025重慶馬拉鬆比賽現場。 主辦方供圖

2025重慶馬拉鬆比賽現場。 主辦方供圖

上午7:30,比賽准時發令。據了解,本次賽事規模首次調整為35000人,其中,馬拉鬆項目25000人,迷你跑項目10000人。全馬預報名人數221436,創歷史新高,迷你跑項目首次以搖號抽簽的方式決定參賽資格。

賽道延續重馬經典線路,以長江為紐帶,將重慶的歷史文脈與都市風採串聯。選手沿江而行,途經龍門浩老街、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慈雲寺、鐘樓廣場、重慶市規劃展覽館、法國水師兵營舊址等地標景觀,與朝天門、大劇院、洪崖洞隔江相望,山水人文畫卷隨賽道逐一展開。

2025重慶馬拉鬆在南濱路激情開跑。主辦方供圖

2025重慶馬拉鬆在南濱路激情開跑。 主辦方供圖

作為國際金標賽事,2025重馬吸引了一眾高手報名參賽。經過激烈的角逐,來自肯尼亞的BOAZ KIPKEMEI以02:07:18的成績奪得馬拉鬆男子組冠軍,並刷新賽會紀錄。來自肯尼亞的BENARD KIPKORIR以02:08:12的成績獲得亞軍,來自埃塞俄比亞的LOTORY WOLDEGIORGIS MAMO以02:08:39的成績獲得季軍。

女子組方面,來自巴林的TIGIST GASHAW BELAY以02:24:44的成績將冠軍收入囊中,來自埃塞俄比亞的BURTUKAN YIFRU BEKELE以02:25:15的成績位於亞軍,季軍則被來自埃塞俄比亞的CHERNET MISGANAW以02:25:43的成績獲得。

彭建華、尹順金、王濤、楊定宏、丁常琴等多位中國籍馬拉鬆優秀運動員也參與本次賽事。最終尹順金以02:13:45的成績,丁常琴以02:29:08的成績分別榮獲馬拉鬆中國籍選手男子、女子組冠軍。

重馬賽道以平坦著稱,是名副其實的PB賽道。在本次賽事中,淨成績3小時內完賽的選手數量達2933人,創下歷史新高。這一成績的取得,不僅展現了中國馬拉鬆大眾選手水平的顯著提升,也彰顯了重馬賽事的卓越品質。未來,重馬將持續優化賽事水准,與廣大跑友攜手共進,共同推動中國馬拉鬆運動的蓬勃發展。

獲獎選手領獎。主辦方供圖

獲獎選手領獎。主辦方供圖

全方位保障 選手無憂參賽

為保障選手安全,讓選手安心奔跑,本次賽事構建了“三位一體”的安全保障體系,設置了醫療急救中心1個,分中心8個,定點救治醫院9個,醫療站點70個,配備救護車30輛,AED120台,醫療救護人員357名,觀察志願者、急救志願者、急救跑者957人,公安干警、安保人員4200余人。通過“賽事系統”“醫療應急指揮系統”“人員調度系統”聯動,實現全流程安全保障。

賽事由往年3月份最后一個周末提前至第一個周末,天氣涼爽,為選手生命安全和成績提升創造更好條件。此外,本次賽事再度優化分槍發令方式,採用五槍六區起跑,並根據發令時間對關門時間進行調整。利用不同顏色對號碼布、標識標牌、配速員配速旗等進行區分,通過顏色導航,醒目標識等方式為選手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組委會從10余所高校及社會招募了5500余名志願者,從賽前領物到比賽現場,“重小馬”的專業服務火爆出圈,讓選手感受到志願者的貼心與熱情。此外,組委會攜手合作品牌、跑團、高校、社區等多方力量,精心打造了50余個音樂加油站。

智慧賽事 重馬深化科技運用

今年,重馬加深科技運用,讓賽事更加智能。選手一站式高效領物,智能賽事指揮系統、智慧賽事醫療急救“黑科技”大大提升賽事安全性,重馬在利用前沿科技,提升賽事智能化方面始終走在前列。賽事期間,聯合高德地圖推出一鍵導航參賽系統,為選手提供便捷高效的賽事服務。

除此之外,馬拉鬆智慧轉播系統2.0首次亮相重馬直播,基於歷史和實時數據沉澱、分析、對比及可視化展示賽道畫像、坡度畫像、分段計時點位智慧分析,運用無人機增強現實(AR)技術,動態呈現賽事進程和環境變化,助力觀眾更好的觀賽,為全球觀眾呈現重馬精彩盛況。

顏值重馬 賽事文化深度傳播

2025重馬取巴渝十二景之一“佛圖夜雨”為主題,結合乙巳蛇年傳統文化,選取“山茶花”“開往春天的列車”“佛圖關”“瞰勝樓”等山城特色文化元素,設計完賽獎牌、“破3”獎杯,提升選手參賽榮譽感,讓奔跑成為解碼賽事文化的特別儀式。

從“母親河畔的奔跑”到“渝跑渝愛”,從海棠煙雨、龍門浩月到佛圖夜雨,重馬致力於將賽事文化與中國文化、巴渝文化深度融合,將賽事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打造重馬特色賽事文化。

(責編:劉政寧、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