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重慶多措並舉加快“好房子”建設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需要,完善標准規范,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
●住房城鄉建設部將重點從立標准、強科技、抓項目三方面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
●近期,住房城鄉建設部在組織編制“好房子”建設指南,修訂住宅項目規范,其中一項是把住宅的層高標准提高到不低於3米。此外,還將大力推廣惠民實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著力解決隔音不好、滲漏、開裂、反味等問題,積極推動全屋智能,並推動城市和企業加快建設“好房子”
渝中區兩路口街道紅星亭坡小區,新建的無障礙電梯。(本報資料圖片)記者 羅斌 攝/視覺重慶
全國兩會上,房地產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好房子”,近日召開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透露,將推動城市和企業加快建設“好房子”。
重慶如何通過“好房子”建設助推市民居住品質升級?3月11日,記者就此採訪了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城區以及相關項目負責人。
配售型保障房
按“保本微利”原則定價,建設執行“五好”標准
春節剛過,九龍坡區石橋鋪地塊保障性住房項目(以下簡稱石橋鋪項目)一派忙碌景象。這個去年底開工的項目,日間照料中心(配售展示中心)主體工程已封頂。
“石橋鋪項目是我市第一批、九龍坡區第一個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項目,主要面向有住房困難的工薪收入群體和各類人才,打造智慧、低碳、生態的配售型保障性居住小區。”九龍坡區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標准和品質高於一般商品房,設計上採用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海綿城市等理念,屋面設置光伏發電系統,引入先進的智慧社區管理系統,配備安全監控系統和門禁系統。不僅如此,項目採用裝配式施工方式,將大量裝配預制構件像“搭積木”一樣組裝起來,輔助施工機器人等高科技設備,實現環保、高效建設。
在我市,像石橋鋪項目這樣顏值、品質兼具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項目還有不少。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以中心城區為例,渝北、江北、九龍坡、沙坪壩、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等地已開工建設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項目。按照住建部要求,原則上保障性住房都要建成“好房子”。
為此,我市編制了《重慶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設計導則(試行)》,指導全市新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設計和建設,明確了“好地段、好配套、好品質、好服務、好價格”的“五好”標准。去年,我市已開工建設配售型保障住房項目7000套,今年計劃新開工6000套。
新建商品住房
未來每賣出兩套新房,有一套可能是“四代宅”
剛結束的2025重慶春季房交會上,國瑞陽光地產集團“四代宅”(即立體綠化住宅)產品賣火了。自去年首次開盤以來,國瑞·浩月府項目已連續加推數次,銷售情況超出公司預期。
為何銷售如此火爆?
“打造‘會生長的立體森林建筑’是項目的一大特色。”浩月府項目銷售人員介紹,該項目為每戶設計了6.3米的挑高空間,配備最小36平方米的陽台庭院。庭院擁有雙層防水、排水和陶粒過濾層,適合栽培大型綠植,讓住戶足不出戶也能享受自然居住環境。
作為房地產市場的創新產品,“四代宅”將花園搬進高層,實現了“戶戶有庭院,家家能種樹”的場景。目前,像國瑞·浩月府這樣的“四代宅”項目,全市已有20多個。未來兩年,重慶“四代宅”的數量有望增加到80多個。
“四代宅”之所以在重慶頻頻出現,與我市出台的大力發展高品質住宅政策密不可分。2023年初,我市印發《中心城區立體綠化住宅試點工作細則》,其一大亮點是對符合條件的開敞式戶屬立體綠化庭院不計容積率。去年11月出台的《支持高品質住宅建設的若干措施》,從提高土地出讓質量、鼓勵立體綠化住宅建設等方面進一步明確了高品質住宅建設要求。在新規刺激下,“四代宅”在重慶順勢興起並呈爆發態勢。
業內人士表示,市場對“四代住宅”的認可度高,實際上是對設計向自然、生態、智能等多元功能升級,打造豐富社交場景和大尺度公共空間的認可,由此帶來了改善為主的住宅革命。未來重慶每賣出兩套新房,有一套可能是“四代宅”。
老房子“逆生長”
聚焦群眾急難愁盼補短板,一批“老破小”脫胎換骨
除了新建住房外,讓老舊小區的老房子通過微更新、微改造脫胎換骨,也是我市推動“老破小”逆襲成“好房子”的重要手段。
前不久,渝中區中山二路紅星亭坡小區改造“手術”完工,以前宅在家裡的居民紛紛走出家門,小區變得熱鬧起來。
“小區改造后,增設多處無障礙設施和通道,大家外出方便多了。”紅星亭坡小區居民陳渝因肢體殘疾出行多有不便,但他最近願意出門了。
紅星亭坡小區建於上世紀80年代,小區依山而建,地勢高差30多米、台階分布眾多,最長階梯有50多級,卻沒有電梯和無障礙通道。
該小區改造“手術”於2023年啟動,不僅安裝了5部無障礙電梯,還修建了無障礙坡道7處、無障礙折疊型通道1處,在梯坎狹窄、坡度高、無法修建無障礙坡道的地方設置3台爬樓機,讓居民“按鍵直達家門”。
這是我市通過城市更新行動,將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的一個縮影。
我市明確將養老、托幼等“一老一小”設施改造作為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重要內容予以實施。目前,全市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主要包括三個重點:一是方便老年人出行,包括加裝電梯、增加扶手、人車分流、增設無障礙通道等﹔二是豐富老年人的休閑鍛煉場所,比如增加老年人活動場地及健康鍛煉器材、老年活動室等﹔三是完善滿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的社區服務,比如改造提升老年食堂、社區養老機構、社區衛生醫療機構等。
自2018年啟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以來,截至去年底,我市已推動8689個老舊小區實現“逆生長”。在此過程中,我市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切實解決居民關切的外牆安全、居住環境、消防安全、充電設施、加裝電梯等問題,加快補齊社區功能短板,累計同步改造提升養老托幼、農貿商超、社區食堂、文化體育等配套設施1萬余處,新增停車位6萬余個,加裝電梯6500余部。
今年,我市將力爭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要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鼓勵有條件的區縣結合實際,對2005年底前建成的居住條件較差的城鎮老舊小區實施改造提升。
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正起草“好房子”建設標准和設計導則。未來,重慶將打造更多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助力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廖雪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