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區文龍街道開展“紀律與信仰·黃葛樹下的思政課”系列活動

活動現場。受訪單位供圖
近日,在綦江區文龍街道春燈村,一場“紀律與信仰·黃葛樹下的思政課”系列活動啟動。來自重慶理工大學、重慶移通學院、重慶紅岩英烈研究會和轄區兩企三新黨組織負責人代表、各學校負責同志、文龍商會代表等各界人士齊聚一堂,以腳步丈量信仰之路,以心靈觸摸歷史脈搏。
當天上午9時,春燈村黨群服務中心前彩旗招展。“紀律與信仰·黃葛樹下的思政課”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四塊鐫刻著紅色印記的牌匾依次亮相:綦江區關工委授予文龍街道的“綦江區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重慶移通學院與文龍街道共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重慶紅岩英烈研究會授予文龍街道的“紅岩精神教育基地”。
隨后,校地企三方簽署合作協議,以“全市最早且唯一馬克思主義學習班遺址”為核心,依托“村集體+高校+市場”運營模式,打造紅色研學品牌,探索紅色文化引領鄉村治理的新路徑,讓革命文物“說話”、讓紅色基因“生根”。
啟動儀式后,全體人員重走“信仰之路”。這條全長1.6公裡的山路,串起了永樂門、同善橋、黃葛樹下三大紅色地標。
“這座石砌寨門高不過三米,寬僅容兩人並行,卻是當年革命先驅的‘生命通道’。”在太公山南麓的永樂門前,講解員介紹,該門建於清末,門楣上的斑駁刻字依稀可辨。
穿過永樂門,山澗潺潺處,一座青石橋橫臥溪上。大家在此處重溫1918年村民何順江集資修橋的故事。“當年學員每天往返玉皇觀,必在此歇腳。”講解員指著橋面凹陷處,“他們圍坐石欄,就著溪水啃著干糧,討論的問題卻關乎民族命運。”
沿山徑行至春燈小學外,一棵需五人合抱的黃葛樹擎天而立,虯根蒼龍探爪,樹冠遮天蔽日——這裡,正是1925年馬克思主義學習班所在地。
作為已發現、已公布的全市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它是重慶唯一的、也是重慶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學習班遺址。綦江區第三教育學區副書記、常務副主任王輝表示:“革命精神是先烈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我們要推動新時代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思政課改革創新融合發展,促進“大思政課”建設走深走實。”
山風拂過,黃葛樹枝葉沙沙作響,似在與今人對話。這棵見証過馬克思主義在巴渝大地破土而生的“信仰之樹”,正將根系更深地扎入紅色沃土,托舉起又一片春天。(余佳、楊小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