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中小學體育課 運動並快樂著

開欄語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積極開展學校體育活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要緊緊圍繞國家需求和群眾關切推進教育改革發展。
日前,我市舉行了2025年學校體育衛生藝術國防教育暨校園足球工作會,提出將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學生心理健康促進行動、校園足球提質發展行動、國防教育固本鑄魂行動、體衛藝隊伍素質提升行動等6大行動計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涉及體育課、心理健康課、美育課等課程。如何上好這些課?今日起,本報推出系列報道,關注6大行動計劃。
兩腳開立、屈膝、前傾,雙手呈八字持球……3月21日,南岸區輔仁中學風雨籃球場,七年級四班47名同學正在上體育課。他們迅速掌握了雙手胸前傳接球技巧,隻見一人將球傳出,球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准確落在另一名同學手中。不一會兒,大伙額頭上就已滲出汗珠……
這樣興趣盎然的體育課,在我市中小學校園裡越來越多。體育課為何如此受重視?體育課都有哪些變化?連日來,記者對我市多所中小學進行了走訪調查。
為何要上好體育課
“小胖墩”“小眼鏡”越來越多
“過了一個寒假,孩子長了好幾斤。”近日,苦惱不已的王女士將8歲的兒子彬彬(化名)帶到市人民醫院肥胖專病門診求助。
彬彬看上去很壯實,小肚子微微凸起,身高1.3米的他體重已飆升至90多斤。“他胃口特別好,平時不喜歡運動,這麼下去怎麼得了?”王女士說。
檢查結果顯示,彬彬已超重,需要通過飲食調節和鍛煉來進行體重管理。
近年來,到醫院就診的“小胖墩”並不少見。《肥胖症診療指南(2024年版)》顯示,我國6—17歲青少年兒童超重率達11.1%,肥胖症患病率為7.9%﹔有研究預測,到2030年,我國7—18歲青少年超重與肥胖檢出率將增長至32.7%。
不少人認為孩子只是胖一點,沒什麼大不了的。“其實並不是。”重醫附屬兒童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朱高慧介紹,肥胖不僅會導致兒童出現血脂異常、糖代謝異常、脂肪肝、內分泌激素紊亂、性早熟等一系列臨床症狀,甚至會影響心理健康,更是導致成年后患多種慢性病的危險因素。
除了“小胖墩”,“小眼鏡”也不容忽視。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1.9%。
“青少年肥胖率和近視率居高不下,與缺乏運動息息相關。”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說,這也是我市提出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的原因之一,其中,學校體育課是促進學生體質強健的重要手段。
體育課有什麼變化
小學每周開設4—5節體育課
“又是體育課,太棒了!”3月20日,江北區鯉魚池小學三年級8班學生興奮地沖進舞蹈教室,准備跟隨體育舞蹈老師黎思琪學習舞蹈。
“從本學期起,學校在原有的每周3節體育課、1節體育健康課基礎上,新增了1節體育舞蹈課,保証每個班每天都有一節體育課。”黎思琪介紹。
除了鯉魚池小學,記者走訪了解到,這學期開學以來,我市多所中小學增加了體育課的安排。比如,渝北區舉人壩小學、銅梁區金砂小學每周都開設了4—5節體育課,多數中學每周開設了3—4節體育課。
各學校在體育課的設置上也是豐富多樣。例如,鯉魚池小學體育舞蹈課要教學生跳啦啦操等舞蹈,舉人壩小學每周有一節特色足球課,大渡口育才小學一二年級每周有一節拉丁舞課等。
相比小學體育課以培養興趣為主,初中的體育課更突出多樣化。南岸區輔仁中學體育教師施筱倩介紹,該校學生可以依據自己興趣選擇包括籃球、足球、排球、田徑、武術、健身操、乒乓球在內的體育教學項目。
高中階段則實施專項化教學。南開中學體衛處主任邱寶勤介紹,該校高一高二採用分項目選項教學,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課程,通過培養學生掌握一兩項專項運動技能,讓孩子們養成終身體育習慣。目前,學校開設籃球、網球、棒球、飛盤等20多門專項課程,讓學生得到更加專業的指導。
“小學興趣化符合孩子身心的發展規律,能激發運動興趣﹔初中多樣化可滿足不同興趣需求﹔高中專項化教學有助於深入學習一兩項運動技能。”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管理學院副教授丁霞表示,這樣的安排更符合學生成長的規律。
大課間有什麼變化
各具特色還引入了非遺
除了體育課“正餐”,如今,我市中小學生又迎來了大課間這一“加餐”,即每天上下午各安排30分鐘大課間體育活動,保障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
“又累又爽!”3月21日,重慶文德中學校大課間,伴隨著動感十足的音樂,在操場上做完近7分鐘的動感操后,初二的一名學生脫下外衣,擦拭額頭上滲出的汗水,臉上滿是放鬆和愉悅。“這套健身操是根據學生身體素質和鍛煉需求編制的。”該校體育老師梁煒羚介紹,“它涵蓋了全身各個部位的鍛煉,並配有動感音樂,既能緩解學生壓力,也容易堅持。”
相較初高中,小學的大課間更具特色。
忠縣香山小學將電影《哪吒》的內容改成了“哪吒操”,每天大課間伴隨著“天雷滾滾我好怕怕,劈得我渾身掉渣渣……”的歌曲,同學們不但活動了筋骨,還愉悅了心情。
重慶大同實驗學校的大課間活動則以啦啦操為主,學生們依次完成基礎練習、專項練習、合作練習、放鬆練習,在跳躍中感受運動的快樂。
一些學校還引入了非遺代表性項目。例如,銅梁區金砂小學的大課間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銅梁龍舞搬入課堂﹔在城口縣嵐天鄉中心小學大課間,全校學生跳起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錢棍舞。
下一步怎麼做
探索小班化、走班制等教學模式
如何進一步上好體育課?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我市將抓住體育課主渠道,實施小學興趣化、初中多樣化、高中專項化、大學個性化的學校體育教學改革,保障學生在學校即可掌握一兩項運動技能。
在體育課程建設方面,我市將構建體育實踐課+體育大課間、體育實踐課+課后體育鍛煉、體育理論課+體育實踐課等相結合的一體化課程體系,培育發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學校體育特色教材體系。
同時,探索小班化、走班制、大單元、長短課等教學模式,實施差異化教學和個性化指導,保障群體運動密度不低於75%,個體運動密度不低於50%。
“各學校要確保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該負責人特別指出,這“2小時”不是東拼西湊的時間,而是實實在在的學生鍛煉時間。體育大課間活動要師生全員參與,將嚴肅查處消減擠佔體育課時、搞“陰陽課表”等行為。
在時間安排上,結合重慶氣候特點,在5—10月,上午調整到10點以前,下午調整到4點以后﹔在空間安排上,堅持錯峰錯時、室內室外相結合原則﹔在內容安排上,小學以游戲、集體活動為主,中學以專項體育活動為主,把部頒操其中的一套作為必選內容,特色自編操、項目比賽作為自選內容。
重慶理工大學體育部副教授陳馬強建議,學校要根據資源、場地等實際情況靈活開展各具特色的體育活動,並加強與家庭、社會的協同,讓每個學生享受運動的樂趣。同時,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實現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要讓學生臉上有笑、身上有汗、眼裡有光、肩上有責、腳下有力。”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說。(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周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