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條

聚焦新就業群體服務、基層治理創新、產業鏈升級等重點領域

重慶創新“黨建+”模式解民憂紓企困

2025年03月30日07:35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每天與時間賽跑的壓力確實讓人焦慮,今天能和同行們傾訴煩惱,感覺心裡輕鬆了許多。”近日,在沙坪壩區新就業群體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上,從業五年的騎手李偉在“心聲樹洞”環節結束后袒露心聲。

為做好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心理健康工作,幫助他們提升壓力調適能力,沙坪壩區委社會工作部特地開展了這場活動。

活動中,外賣騎手在專業心理輔導師引導下,通過“情緒畫像”“壓力光譜”等互動環節,抒發情緒,釋放壓力,並以沙龍形式展開深入交流。

這樣的場景,正是重慶推進騎手友好街區建設的縮影。

近年來,重慶堅持黨建統領,聚焦產業鏈升級、新就業群體服務、基層治理創新等重點領域,積極探索“黨建強鏈、服務暖心、治理增效”的實踐路徑。

“黨建+社工”

外賣騎手的小孩有人照看

“小朋友,把你們捏好的黏土貼在礦泉水瓶上,這樣一個筆筒就做好了。”3月20日晚上6點,在巴南區蓮花街道南園社區美團袋鼠寶貝之家,社工帶著做完作業的孩子制作手工。

與其他托管課堂不同,美團袋鼠寶貝之家是國內首個面向新就業群體家庭推出的公益幫扶計劃,旨在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未成年子女提供健康關懷和教育支持。

南園社區美團袋鼠寶貝之家是美團公益幫扶計劃在重慶的首個落地項目。該項目是由美團與市委社會工作部、團市委、重慶社會工作發展創新基金會聯合共建,重慶愉悅社工中心負責日常運營,是多方共同探索“黨建引領+專業社工+志願服務”融合發展模式的一個嘗試。

“相較於時間固定的上班族,新就業群體在午餐、晚餐以及節假日等會更繁忙。”南園社區黨委書記周莉介紹,在子女課后以及周末的時間,新就業群體面臨兼顧工作和照顧孩子的難題。今年3月1日,該項目一經推出,受到社區內新就業群體家庭的歡迎。

“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37歲的外賣騎手向小麗對袋鼠寶貝之家贊不絕口。她說,自己和丈夫工作忙沒時間帶孩子,新學期開學時正愁孩子放學后沒有合適的去處。當得知袋鼠寶貝之家開業的消息,她立刻報名。

在袋鼠寶貝之家,向小麗的兒子不僅可以學習新知識,還能和同齡朋友一起玩耍。這讓向小麗沒了后顧之憂。

像向小麗家這樣受益的家庭還有很多。項目負責人袁永成介紹,站點每周二至周五開展常態化活動,項目啟動以來,平均每天服務20人次,已服務19場,服務達380人次。全年計劃開展189場。

據悉,為讓新就業群體家庭有更多獲得感,巴南區委社會工作部、團巴南區委還為項目鏈接了“團團活力圈”“假期公益托管行動”等資源,實現工作日、周末、寒暑假托管有效銜接。

市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市正積極構建對新就業群體的全方位關愛服務體系,將聯動推出暖“新”驛站、暖“新”食堂、免費體檢、專屬保險、婚戀交友等53項服務項目,為新就業群體解決停車難、充電難、就餐難、休息難、融入難、保障難、發展難等一系列突出問題。

“黨建+治理”

小哥化身城市治理“合伙人”

劉昌榮是中國郵政速遞物流有限公司重慶市渝中分公司的快遞員。前段時間他在一小區送貨時,發現公共道路上一個窨井蓋掉落,存在安全隱患。

劉昌榮趕緊上前把窨井蓋撈起來蓋好。簡單處理后,他又拿出手機拍下現場,隨后將照片和信息上傳至渝中區石油路街道“智慧石油路”小程序上。很快,石油路街道進行了回復,並派人到現場完成收尾工作。

作為新經濟催生出來的靈活就業群體,騎手、快遞小哥走街串巷服務人間煙火,是城市生活的“擺渡人”,片區熟、人頭清,行動“快穩准”成為他們的職業優勢。

如何發揮他們的職業優勢,拓寬新就業群體助力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路徑,成為基層治理工作的一道新課題。

對此,渝中區創新路徑,與平台企業簽訂共建協議,將騎手、快遞小哥等參與志願服務納入企業評優指標,激勵165名騎手、快遞小哥主動擔任“網格N力量”。

企業則通過優化派單機制,為參與志願服務的騎手提供彈性接單時間,在公益服務與職業發展中找到平衡。

如今,在石油路街道二普小區,由流動黨員帶頭發起、60名骨干騎手參與的“流動紅騎”志願服務隊,廣泛開展“騎手為社區送溫暖、社區為騎手送關懷”活動,成為街頭一景。

為發揮新就業群體參與基層治理積極性,石油路街道將“流動紅騎”納入共享積分系統。騎手通過“隨手拍”直報治安、安全、環衛等問題線索,線上可獲積分獎勵,線下可積分換禮。

劉昌榮就是“網格N力量”之一,每次發現問題線索后,他都會通過“隨手拍”上報。“能夠為城市做些貢獻,我覺得很有價值。”劉昌榮說。

我市在助力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推動新興領域治理與“141”基層智治體系深度融合上,探索出台積分兌換等9條具體措施,引導新就業群體兼任網格員,組建“紅岩騎手”等志願服務隊164支,預警隱患1200余次、服務群眾5萬余人,為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貢獻“新”力量。

“黨建+產業鏈”

江津花椒有了更廣闊天地

江津是著名的“中國花椒之鄉”。花椒是江津農業的第一支柱產業,催生出相關市場主體3000余家,惠及28萬戶62萬椒農,形成的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條綜合產值55億元。

為推動花椒產業集群發展,2023年2月,江津以龍頭企業凱揚農業為主體成立花椒(凱揚農業)產業鏈黨委。這條產業鏈黨委整合了主管部門、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及配套企業,囊括了花椒種植村的黨組織書記、種植大戶、農民,形成一個在黨建引領下涵蓋種植、加工、銷售的產業化聯合體。

去年夏天連晴高溫,部分花椒樹受損。為減少損失,夏天一過,產業鏈黨委就組織一批技術人員幫助種植大戶和椒農加強秋季管理。產業鏈黨委副書記、江津花椒產業協會會長陳秀強作為技術骨干,在江津區李市鎮沙埂村開展技術培訓,幾乎整村的椒農都來了。

“從早上9點一直講到中午,結束時還有許多椒農留在現場,向我咨詢問題。”陳秀強說,雖然花椒市場價格走低、精深加工不足,但椒農們依然表現出極大的信心,去年夏天這麼熱都沒有棄種,有的椒農甚至凌晨3點就起來給花椒樹澆水。這份信心,離不開產業鏈黨委的支持。

為推動江津花椒精細化管理,產業鏈黨委牽頭推廣花椒“輕簡化”改良技術,改良后的花椒個頭大、顏色正,每畝產量提升30%。產業鏈黨委還積極對接協調鏈上主體,幫助建設冷庫設施體系,實現保鮮花椒“淡儲旺銷”……

在產業鏈黨委積極推動下,花椒產業化聯合體、“花椒銀行”相繼成立,上下游企業溝通合作進一步加強,也讓江津花椒量質齊升。去年,江津的鮮花椒產量達32.5萬噸,每公斤價格穩定在4.8元以上,花椒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55億元。

“產業鏈黨委不僅是‘黏合劑’,更是‘加速器’。”陳秀強說,“一鏈一黨委、一企一專班”等機制,讓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掌握關鍵技術、共享市場資源,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的“化學反應”日益凸顯。

近年來,重慶在12條主要產業鏈和33條重點產業鏈上建立聯合黨組織,指導產業鏈整合資源推動解決鏈上企業發展難題、激發改革活力。據介紹,全市深入開展“黨建聯建·助企強鏈”行動以來,已成立產業鏈聯合黨委122個,組織涉鏈部門梳理產業政策1472項,開展政策宣講3000余場次,迭代“企業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助企紓困解難5100個。(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楊鈮紫)

(責編:莢天宇、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