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志堅帶著多學科團隊,在沙漠裡播種綠洲——
力學專家,跨界治沙

![]() |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試科研基地,易志堅在察看向日葵生長情況。 |
易志堅,這位62歲的教授,去年有70天的時間在坐飛機。
從重慶交通大學的校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后,他依然閑不住,出差的目的地,是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烏蘭布和沙漠。9年來,他在漫漫沙地裡種下土豆、高粱、葵花等20多種作物,收獲時再刨出來——要的不僅是果實,還有根系,是“沙漠土壤化”改造后長出的完整繁茂根系——帶回重慶交通大學的實驗室。如今,他的身份是力學治沙與生態碳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一位力學專家,帶著多學科團隊,在沙漠裡播種著綠洲。
易志堅是下了很大決心才改行的。
厚厚的鏡片,濃濃的學者氣,易志堅坐下來先給記者講PPT。第一頁,是一張重慶市綠水青山的圖片,這是易志堅的家鄉。成長、求學、工作,他一直在家鄉,最先搞的是純力學理論研究,后來與公路橋梁打交道,直至45歲時的一個發現。
在研究聚合物混凝土路面時,他發現顆粒物質的力學狀態由顆粒之間的約束關系決定,一個“突發奇想”蹦出來:如果能改變沙粒間的約束關系,好比把爆米花結合成米花糖,不就可以讓沙子“土壤化”,留住水分、種出作物,從而改造沙漠了?
對待這個近乎天方夜譚的想法,易志堅和團隊的選擇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証。模擬沙漠條件,研制約束材料﹔運來沙子,在校園裡找出兩畝地,種植作物、反復試驗……耗時8年,材料終於定型。
接下來,該找個中試基地進行實地檢驗了。易志堅的研究生馬銀華有同學在內蒙古工作,牽線搭橋,提供了幾個地方。“我們最終選了烏蘭布和沙漠,要是能把最惡劣的做下來,就啥都不怕了。”易志堅說。
能成嗎?誰都沒數,包括易志堅——
猶豫:從搞路橋到搞沙漠生態恢復,跨度太大了。
遲疑:已有的研究成果,繼續應用到老本行,不也挺好嗎?
未知:非要跑去沙漠裡受罪,多久能成功?要是失敗了,值嗎?
2016年的春天,20畝基地,約兩個標准足球場大小,易志堅和團隊成員自籌經費,還是走進了烏蘭布和沙漠。他說:“要做就做前無古人的創新,我們想闖一闖無人區。”
第一次播種,沒一顆發芽。
大家都傻了。遠隔1000多公裡,重慶來的這撥人,都是頭一回見到沙丘連綿的大沙漠。住在鎮上幾十塊錢一晚的旅館裡,睡在容納七八人的上下鋪屋子中,他們在毫無經驗的情況下用近乎原始的人工辦法,將沙子和約束材料攪拌好,再用手推車運到基地鋪滿,然后忙著播種,每個人都晒爆了皮,嘴角也裂出血——可就是想不通,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其實答案很簡單,多虧老鄉點撥:你們播種的季節不對!
邊疆春遲。看來力學治沙,光懂力學不行﹔從實驗到應用,也要靠老鄉。
熬到5月中旬,再次播種玉米、高粱、大豆、葵花、小米、苜蓿、西瓜、番茄、辣椒、蘿卜……結果咋樣?馬銀華笑了:“種啥長啥!”
第二年,種植面積就擴大到4000畝。拖拉機帶著旋耕機,攪拌播種同步完成,效率從每人每天幾分地提高到50畝﹔四周種上沙棗,阻隔風沙侵蝕……播種時熱火朝天,唯獨不見易志堅的身影。
去內蒙古前,他體檢查出了惡性腫瘤。醫生建議保守治療,他等不及:“切吧。”術后休養一個月,他又跑去了基地。
迎接他的同事們,人人泛著淚光。而此時眾人身后,已是望不到邊的蔥蘢。
最早被易志堅雇來的老鄉張國民,如今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彥木仁蘇木帶出了一批農牧民熟練工。
對家鄉的變化,當地的農牧民從最初的“不相信”,變成現在的“充滿希望”。
同樣的故事,發生在庫布其沙漠邊上的內蒙古杭錦旗吉日嘎朗圖鎮,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上的新疆和田縣百和鎮,在雅魯藏布江沙化地北岸的西藏曲水縣茶巴拉鄉……26項科研成果獲得發明專利授權,20多個點位累計實現5萬畝沙地成功改造,榮獲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的易志堅,帶出了一支橫跨力學、工程、土壤、農業、生物等領域的多學科團隊。
薪火相傳。重慶交通大學成立了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馬銀華是主持工作的副主任:“中心開設了生態力學學科,辦起了生態力學創新實驗班,在讀的有87名本科生。”
採訪了4個小時,不覺天已黑。易志堅突然想起來:“女兒下午博士論文答辯,都沒顧上問。”急忙發微信,那邊回了一個“勝利”的表情,這邊連點8個“大拇指”,“女兒學的綠色建筑,她也想搞我這行!”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28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夜間施工、危岩落石…重慶多地解決居民"憂心事"
- 人民網重慶3月30日電 (陳琦)“附近工地夜間施工發出轟鳴聲”“家背后的危岩掉落石頭有安全隱患”……近日,重慶多地群眾通過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反映身邊的“憂心事”。接到群眾的留言后,重慶相關部門高度重視,迅速回應,切實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