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重慶中小學科學教育如何做好“加法”

2025年04月01日07:37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重慶市八中渝北龍興中學校,同學們與機器人互動。(本報資料圖片)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重慶市八中渝北龍興中學校,同學們與機器人互動。(本報資料圖片)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教育部辦公廳今年1月印發的《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提出:配齊配優科學類課程教師、配強科學副校長、加強校園科學文化建設、統籌校內外優質科學教育資源﹔去年,市教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重慶市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實施方案》,提出實施校內科學教育質量提升行動等重點任務。

我市廣大中小學科學教育課程如何設置?校園科學氛圍如何營造?師資如何配備?連日來,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走訪。

開展科學教育還有哪些不足?

重灌輸輕體驗、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家長當成“副科”看待

“目前,學校科學課程與科技社團越來越多,但是作為科學教師,我們在學校的存在感並不高,可以利用的資源也相對較少。”大學城某小學一位科學教師坦言,學校對科學教育沒有明顯的規劃、缺少外部的科學資源,讓其覺得束手束腳。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少學校的科學教育存在科學課程“火熱”但科學教師“被冷落”的現象,一些科學教師在專業化發展上也比較迷茫。北碚區一所小學的科學副校長表示,學生數量龐大,導致科學教育專用場地不足、專職科學教師數量不足。永川區一位科學副校長表示,大多數中小學的科學教育僅局限於國家課程,沒有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中融入科學教育,沒有發展出具有地方和學校特色的科學課程。

“近年來,雖然我市科學教育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面臨一些共同共通的問題。”一位資深教育工作者表示,如一些中小學科學課程內容體現前沿科技、融合人文學科不夠,教學中重灌輸輕體驗,仍然以“分數論”來評價學生﹔中小學科學教師培養不足、師資力量總體較薄弱﹔社會參與不足,教育部門單兵作戰,不少家長把科學課程當成“副科”,不予重視﹔城鄉、區域、校際科學教育發展不平衡。

課程設置如何更科學?

涵蓋基礎必修、拓展必修和拓展選修三大類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

如何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新學期以來,我市不少中小學加強了課程設置。

近日,魯能巴蜀中學新開設了“未來創想家工坊”“人工智能探索與實踐之旅”“生物科學探索營”“科普視界”等5堂科學課,還成立12個科學社團或興趣小組,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學習。

江北區華新實驗小學副校長吳景華介紹,此前,每個年級每周有2節科學課和相關社團活動,從這學期開始,社團活動增加科創拓展實驗課程,涉及編程、機器人、無人機、3D建模等前沿領域。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這學期也豐富了課程內容,為學生提供“3D打印與橋梁設計”“遇見AI”等近80門科學教育選修課程。

博雅小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謝曉梅透露,自2020年起,博雅小學便將“一年級起開設科學課,每周2課時”納入基礎必修課程並付諸實踐。如今,學校科學教育課程涵蓋了基礎必修、拓展必修和拓展選修三大類別。其中,拓展選修課程以課后科學類社團為依托,提供每周至少兩學時的項目式學習機會,促進學生間為解決實際問題進行合作與交流。

場地和師資如何解決?

因校制宜建設新型教學空間,聘請高校學者成為智庫專家

站在互動設備前,做出各種手勢。設備通過先進的圖像識別技術,實時捕捉人物的手指姿態,並在屏幕上同步展示識別結果,仿佛一個“鏡像伙伴”……3月28日中午1點,在西南大學附屬中學積健樓的科學教育文化長廊裡,初一年級學生葛子睿體驗了一把“AI互動機械手掌”的神奇。

“這裡成了同學們‘打卡’的新去處。”西南大學附屬中學科技輔導員來澤說,為上好科學課,該校重新規劃設計了科學教育文化長廊和科學館的學科走廊,增加了全息投影、手勢識別推箱子、AI語音智能地圖等12套AI互動探索設備,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索科技背后的原理。

我市其他學校也因校制宜建設創新實驗室、智慧教室等新型教學空間,創設個性化、智能化的科學教育環境。

在渝中區,重慶二十九中創新打造“螞蟻夢工場”校園眾創空間、“耕讀園”生態實踐基地﹔巴蜀小學建立“無土栽培區”“動物習性探究區”等可視化、體驗式的“科學長廊”,讓學生在全景式科學環境中實踐探索。

此外,各中小學還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豐富科學教育師資。

2022年,永川區教委與重慶文理學院協作,聘請學校的12名博士作為區中小學(幼兒園)的科學副校長(園長),重慶文理學院師范學院小學教育系主任金鬆麗便是第一批受聘的博士之一,任永川區萱花中學科學副校長。她幫助萱花中學制訂了教育科研的“五年行動”計劃,布局整體教育科研活動,並指導學校教師申報市、區級課題,深受好評。

西南大學附屬小學則借助西南大學科普基地資源,每年邀請部分西南大學的專家、教授走進校園,為學生做科普講座和學習指導。

渝中區等地提出,轄區各中小學校由校領導分管科學教育或者擔任科學副校長,有條件的學校外聘專人擔任科學副校長,配置有專兼職科技輔導員1—3名。

如何高質量發展?

圍繞教學質量、資源整合、改革創新下功夫

如何讓科學教育進一步發揮培養創新人才的作用?

“放眼世界,英國、美國、新西蘭、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先后出台了科學教育國家課程標准或科學教育振興法等法律法規。”南岸區江南小學校和科學城新鳳小學校科學副校長、重慶第二師范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教授鄒曉川說,美英法德等國家甚至把科學課與語文課、數學課並列為小學三門核心課程,這些做法值得我們參考。

金鬆麗建議,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校本科學課程體系,利用地方和學校資源,培養具有地方色彩的科學人才。

西南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吳世彬則提出,可推動成立“區域科學教育聯盟”,建立流動科技站,實現設備、師資共享。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全市中小學要做好教學質量、資源整合、改革創新的“加法”,著力建設人人、時時、處處的科學教育新體系。一方面,優化科學課程體系,提升教師科學素養,創新科學教學方式。另一方面,用活家校協同,用好科研資源,用足校外場所。此外,推動基礎研究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早發現、早培養,發現並引導有潛質的學生積極投身科學研究,用數字化手段為薄弱地區科學教育賦能,讓學生乘“數字化快車”奔向科學殿堂。(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志峰 實習生 王文文)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