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謀劃策!巴南區以茶為筆繪就 鄉村振興經濟增長新畫卷

茶產業是關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民生產業,對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十四五”以來,各地茶產業積極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其中,重慶市巴南區以其獨特地理優勢與產業布局,在茶葉產業發展上“嶄露頭角”。2024年,巴南區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62.9億元,同比增長3.0%。其中,茶葉產業表現亮眼,茶園面積達3.3萬畝,產量4265噸,年綜合產值4.2億元,形成了以名優綠茶為主,沱茶、紅茶、花茶等多品類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茶葉產業成為巴南區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成立創新中心
專家給“重慶沱茶”發展“把脈支招”
頭上晴日少,眼前茶館多。在重慶談起飲茶,沱茶是一個繞不開的存在——湯色澄黃明亮,滋味醇厚甘和,香氣馥郁陳香,這是重慶人心中的沱茶印象。
在我國的茶葉版圖中,重慶沱茶曾是熠熠生輝的明星。1953年,重慶茶廠開始生產“重慶沱茶”。其中,1983年,第22屆羅馬世界食品博覽會上,重慶沱茶榮獲金質獎,作為重慶老字號,承載著巴渝大地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
重慶沱茶產品丁新攝
為讓這一經典品牌煥發生機,3月26日,重慶沱茶創新產品品鑒會暨重慶沱茶科技創新中心挂牌儀式在巴南區二聖鎮天坪山重慶益豐茶業公司舉行。活動中,來自市農業農村委、市農技推廣總站、市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巴南區農業農村委、巴南區二聖鎮的領導專家調研了沱茶生產線,品鑒了重慶益豐茶業公司的三款創新產品——重慶沱茶、特級山城沱茶、大樹茶沱茶,還就“重慶沱茶”的未來發展進行深入研討。
專家調研沱茶產品丁新攝
老品牌如何打響復興戰?重慶沱茶未來如何發展?
市農科院研究員、首席專家鐘應富建議瞄准市場需求,嘗試開發口味清和、方便易飲的產品﹔持續深耕重慶本地市場和用好本地茶原材料資源﹔科研產結合面向最新消費生態,從健康入手來打造產品。
市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專家徐澤建議,重慶沱茶在產品上要滿足老一輩人找到兒時記憶的同時也適應新一代快節奏的口感要求﹔在銷售上拓展線下營銷渠道,如在重慶知名地標景區開設重慶沱茶購買點。市農技總站經濟作物科科長張凱建議,重慶沱茶要建立以消費為導向的產品開發體系,通過現代食品加工技術來改進重慶沱茶的風味與口感。
專家給沱茶發展“把脈支招”丁新攝
“重慶沱茶是重慶茶葉的一張老名片,大家要協力把它打造成具有重慶辨識度的品牌。”市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吳全分享了永川秀芽的打造思路,同時,他表示,今天成立的重慶沱茶科技創新中心,就是要依靠科技力量,對原料加工、貯藏技術、健康功效進行深度研究,圍繞市場開發具有獨特品質和保健功效的重慶沱茶,以滿足廣大消費者需求。
使命在心,責任在肩。據了解,重慶沱茶科技創新中心是由市農科院茶葉研究所、重慶益豐茶業公司共同策劃、聯合成立,它將給重慶沱茶未來發展注入新動能。
重慶沱茶科技創新中心揭牌儀式丁新攝
對創新中心成立,作為農業主管部門,巴南區委農業農村工委專職副書記王智焱和市農業農村委經濟作物處處長詹灝也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王智焱表示,重慶沱茶科技創新中心的挂牌是一件喜事、大事、新事,希望能以此事為契機,多方共推沱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詹灝則表示,沱茶是重慶茶業很重要的一個增長點,應從品牌建設、消費者習慣培養等方面努力突破,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取得更大進步,“希望大家能夠共同努力,為重慶沱茶產業的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以茶為筆
持續繪就鄉村振興經濟增長新畫卷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唐代茶學家陸羽《茶經》記錄了重慶地區種茶的歷史悠久。
在巴南區,巴南種茶、制茶歷史經歷了原始時代茶食飲用發端、周代以降精茶進貢朝廷、唐宋明清發展商貿經營、新中國成立初期得到全面發展、改革開放創造品牌佔領市場5個時期,茶葉生產技藝得到不斷發展。2009年,巴南茶葉制作技藝被列入重慶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重慶茶葉集團-定心茶園 巴南區農業農村委供圖
巴南區作為主城區農業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其茶葉產業經過近30年的發展,形成集種植、加工、品牌建設、文旅融合於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
建設優質茶園,打好產業基礎。自2005年起,巴南區將茶葉生產基地建設作為農業重點發展項目,確定特早生種“巴渝特早”和早生種“福鼎大白茶”為主栽茶樹品種,按照《巴南區茶園規范化建設技術規程》建設標准茶園通過老茶園改植換種和新茶園建設,目前無性系良種率已達到88%,居於全國前列。在二聖鎮白象山、天坪山和聖燈山鎮石林山等片區建成了一批規模化、標准化的茶葉生產基地,其中福鼎大白茶1.28萬畝、巴渝特早茶1.48萬畝、雲南大葉種0.22萬畝、四川群體種0.16萬畝。全區推行生態化、無害化栽培技術,全面推廣綠色防控綜合配套技術,成功創建了4000畝“農業部二聖茶葉標准園”,為巴南茶葉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王氏小喬生態茶產品 巴南區農業農村委供圖
打造龍頭企業,培育頭羊茶企。2005年,在政府推動下,組建了以重慶二聖茶業公司為核心的重慶茶業(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多年努力,重茶集團持續發展壯大,先后三次入選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成功躋身中國茶業綜合實力百強企業,創立了“定心綠茶”和“巴南銀針”兩大產品品牌,其中“定心綠茶”以高品質和“定心·人自遠”的文化內涵成為重慶市高端綠茶的代表,多次榮獲中茶杯名優茶評選一等獎、三峽杯名優茶評選金獎,品牌價值達2.73億元。“巴南銀針”以市級非遺技藝成為了重慶知名茶葉品牌,其品牌價值達1.78億元。重茶集團被認定為國家茶葉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建有1萬平方米的加工車間和5000平方米的配套設施,組建了名茶、優質茶自動化生產線、名優茶精制生產線和自動包裝生產線,實現了茶葉生產的優質化、標准化、清潔化、高效化。目前,全區現有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茶葉生產經營主體20余家,其中區級龍頭茶企3家、市級龍頭茶企2家,重茶集團是巴南區農業領域唯一的國家級龍頭企業。
重慶品茗茶業公司-巴山銀芽生態茶園 巴南區農業農村委供圖
開發加工產品,拓展產業鏈條。近年來,巴南區不斷強化茶葉深加工產品開發,以多元化、多樣化的產品、產品包裝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建立了定心綠茶、巴南銀針、明前玉綠、臘梅花茶、茉莉花茶、巴渝紅、金重沱、老鷹茶等系列化、多元化的產品體系,與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開展校地合作,採用破壁專利技術處理提取,開發茶爽含片。在復興沱茶品牌的道路上,在進一步提升傳統沱茶系列產品品質外,開發了小沱茶、小園園沱茶、袋泡沱茶、沱茶餅等新產品,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其它茶企也深耕研發推出深加工產品,如巴山銀芽、四面茗香、碧芽清韻、江州紅、小喬美人茶等,不斷延伸茶葉產業鏈條。
巴南區滿軒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峽卉春”明前茶 巴南區農業農村委供圖
推進融合發展,打造茶旅之鄉。近年來,巴南區在不斷夯實茶產業基礎上,還著力推動“茶旅文康健”融合發展,全力打造茶旅之鄉。其中,重茶集團茶文化中心是重慶主城唯一以茶為主題的多功能綜合性文化中心,“定心茶園”入選了全國最美茶園,以其為核心的巴南區茶文旅旅游線路,打造了以“採茶、制茶、食茶、民宿”為主要特色的茶鄉旅游品牌,成為各類研學、農旅學習參觀基地,成功入選了全國茶鄉旅游精品線路。同時,以傳承老重慶茶文化為主題,以沱茶產品為展現載體,益豐茶葉建立了重慶沱茶博物館,以資料和實物展示重慶沱茶的悠久歷史,讓沱茶從文旅產品轉變成為日常飲品,從龍頭企業普及到普通茶館,進一步保存和恢復了重慶沱茶文化的影響力,實現老重慶茶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重慶大祥茶業有限公司採茶活動 巴南區農業農村委供圖
電商助力發展,線上線下融合。隨著巴南區茶葉產業發展,為方便消費者購買,巴南區各茶葉企業積極拓展電商業務。其中重茶集團的定心綠茶、巴南銀針等產品在京東、淘寶、微信、抖音等主流電商平台均有銷售,通過直播帶貨、線上促銷等豐富多樣的活動,有效提升產品銷量。重慶山語溢香茶業公司的山城沱茶產品也在各大電商平台上架,借助電商平台龐大的流量優勢,將產品推向全國市場。此外,區內茶葉企業還借助“巴味渝珍”“農品慧”等市級電商平台,以及“巴實游”“農禾電商”“巴南郵政”“鳳梧”等區級平台,積極展示銷售巴南茶葉。通過“黨建聯建+新媒體助農”行動,充分利用新媒體平台宣傳推介巴南品牌茶葉,提升品牌知名度,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讓巴南茶葉走進更多消費者家中,有力推動了茶葉產業的市場拓展與銷售增長。
巴南以茶為筆,繪就的不僅是產業興旺的多彩圖景,更是鄉村振興的壯闊新篇。從創新中心賦能重慶沱茶復興,到全產業鏈體系的精心構建,從茶旅深度融合打造特色品牌,再到電商助力拓展銷售版圖,巴南區茶葉產業一路穩健前行,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未來,巴南區將繼續深挖茶葉產業潛力,緊跟市場趨勢,強化科技創新,深化產業融合,持續擦亮巴南茶葉金字招牌,讓茶葉飄香四海,續寫巴南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全新傳奇,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澎湃活力。(丁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重大突破!我國醫學團隊攻克跨血型移植難題
- 人民網重慶3月31日電 (陳琦) 3月31日,來自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消息,該院泌尿腎病中心與華西醫院泌尿外科/腎臟移植中心通力合作,首次攻克了ABO血型不相容移植的世界性難題。該研究首次通過酶處理技術將B型血腎臟“變身”為通用O型血腎臟,並將其成功移植到一名腦死亡患者身上。…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