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合川釣魚城加擔土遺址入圍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3月31日,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根據投票結果,包括重慶合川釣魚城加擔土遺址在內的20個項目入圍終評。
釣魚城坐落於合川釣魚山,素有“巴蜀屏障”之稱。13世紀中葉,南宋軍民依托天險,在此筑城抵御元軍近40年。自2006年啟動系統性考古發掘以來,釣魚城已清理出城牆、城門、碼頭等軍事設施超百萬平方米,出土礌石、鐵火雷等文物數千件。近年發現的古地道、南一字城、九口鍋等遺址,逐步拼湊出南宋山城防御體系的全貌。
2024年,釣魚城加擔土遺址發掘取得關鍵進展,清理出南宋城門、城牆、高台等20余處遺跡。首次發現的青華門為南宋環城城門,與周邊城牆、高台構成內外雙重瓮城結構,填補了防御體系研究的空白。
考古表明,釣魚城防御體系由“一字城+環城+內城”三級構成:外圍北、東、西三面延展千米級一字城牆封鎖江岸﹔頂部環城牆沿懸崖綿延5810米,清代山寨城牆疊加其上,剖面清晰可見宋、元、清三代的修筑痕跡﹔內城則以天然岩體為基,牛項頸城門拱券結構至今巍然屹立。這種“城外城、城中城”的復合設計,使釣魚城形成“控三江、扼天險”的戰略優勢。
遺址中宋代“夯土包石”工藝的精妙令人驚嘆:牆體以紅褐黏土混合石塊夯筑,局部直接填充石料替代夯土﹔包邊石牆採用楔形條石錯縫丁砌,階梯狀內收結構兼具強度與工效。尤為難得的是,清代工匠在修繕時巧妙利用宋代遺跡,僅在外側補砌薄石牆便將夯土坡改造為堅固工事,展現了“古今共生”的建造智慧。
釣魚城加擔土遺址不僅是軍事工程的典范,更見証了古代軍民“以山為盾、以江為壕”的防御智慧。其考古成果為研究宋元戰爭、山城防御體系及古代工程技術提供了珍貴實証。目前,遺址正持續推進保護與展示工作,未來有望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向世界講述中國古城的千年傳奇。(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宜昌至涪陵高鐵重慶段主體工程開始全面施工
- 人民網重慶4月1日電 (記者胡虹)記者從長江沿岸鐵路集團重慶有限公司獲悉,4月1日凌晨2時許,在滬渝蓉沿江高鐵宜昌至涪陵段(以下簡稱:宜涪高鐵)李寺村大橋施工現場,隨著第一個承台的澆筑完成,標志著宜涪高鐵重慶段進入主體工程全面施工階段。 施工現場。…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