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指尖報案”到“上門取証” 渝北區創新推進新就業形態職業傷害保障

晨霧未散,外賣騎手已飛馳在街巷﹔烈日當頭,快遞員仍穿梭於樓宇﹔夜幕深沉,網約車司機還奔忙在路途……城市的脈搏,在他們的車輪下跳動。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推進擴大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當城市聚焦這些流動的身影,我們離“讓發展更有溫度”的願景,便又近了一步。
作為全國首批新就業形態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地區,渝北區率先構建起“預防+確認+服務”全鏈條保障體系。通過平台APP“一鍵報案”智能服務+“上門取証”主動服務,將職業傷害保障從“被動理賠”轉向“主動守護”,讓穿梭在城市脈絡中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感受到“觸手可及”的安全感。
一鍵報案 開啟保障“快車道”
“過去騎手受傷得自己對接平台走商保,流程繁瑣保障低。現在通過平台APP‘一鍵報案’,配合勞動能力鑒定就能快速報銷,全程無需線下奔波。”據渝北區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新職傷保障方案採用“平台代扣、騎手免繳”的繳費模式,每單保費僅4分至2毛錢不等,既不影響騎手收入,又顯著提升了保障效率。
參加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以后,騎手隻需通過平台App第一時間點擊“一鍵報案”,后續配合做好勞動能力鑒定,就能得到及時救治和高效報銷,無需騎手親自交資料、辦手續跑路。
騎手梁杰在取餐途中發生摔傷事故,當場進行“一鍵報案”,企業當日即通過線上平台提交職業傷害待遇申請,渝北區人力社保局僅用5個工作日便完成職業傷害確認,實現全流程“零紙質材料、零線下跑動”。
創新機制 破解職傷確認“証據荒”
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因工作場所不固定、証據鏈易缺失導致的職業傷害確認爭議,渝北區人力社保局變“坐等材料”為“上門取証”,切實保障勞動者權益。
2024年12月29日深夜,騎手彭某在渝北區悅來會展中心送餐途中撞上安全島受傷,因傷情嚴重需長期住院治療,無法及時提交完整病歷材料。
面對特殊情況,渝北區人力社保局創新服務方式:先通過前置調查,在勞動者住院期間,派出調查員上門實地取証,調取平台訂單數據、現場監控視頻等關鍵証據,提前完成事實調查核實,為后續職業傷害確認節省大量時間。再採用“材料到位即辦結”模式,在2025年2月20日收到醫院病歷當天,工作人員立即出具《職業傷害確認結論書》。
“我們始終站在勞動者立場,對於重傷住院等特殊案例,主動上門調查取証。”渝北區人力社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種“靠前服務”模式,既嚴守職業傷害確認標准,又彰顯人文關懷,讓職業傷害保障既有力度又有溫度。
2022年試點以來,渝北區已接收新職傷案件760件,受理732件,做出職業傷害確認626件。從機制創新到科技賦能,從主動作為到智慧服務,渝北區正以系列創新舉措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織就一張嚴密的“保障網”。(夏金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院士專家齊聚 共商超大城市自然災害精准防御新路
- 人民網重慶4月9日電 (劉政寧、姚於)作為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的超大型城市,重慶市如何更好地防范極端天氣、洪災、地災等自然災害?4月8日,重慶市氣象局舉行致災天氣數智融合預報預警重點實驗室學術工作會議,並通報介紹了致災天氣數智融合預報預警重點實驗室建設相關情況。 本次活動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談哲敏,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宋君強,以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氣象局地球系統數值預報中心的專家齊聚重慶。…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