瞰山城•人民日報區縣行
新農人的三個“牛賬本”

張林蔥巡查牛舍。受訪者供圖
重慶市豐都縣包鸞鎮飛仙洞村有一位“不務正業”的養牛倌張林蔥,養殖場裡有兩匹馬、兩匹駱駝,據說之前還有一隻鴕鳥……
“那都是在內蒙古挑牛的時候順便帶回來的。”腼腆的張林蔥笑著撓撓頭,“你們咋不回頭看看哩,那邊的牛舍裡有600多頭牛,可具體到個數,我還真不知道。”
看似不務正業、稀裡糊涂的張林蔥,為啥是豐都縣的新農人代表、致富“領頭雁”?因為他算賬“牛”、算“牛”賬。
張林蔥的第一本賬是“養殖賬”。2009年他從福建返鄉創業,揣著做餐飲攢下的10萬元鑽進“牛圈”,周圍人不理解:沒經驗、沒知識,他干不成。
“我就干成給你們看。”張林蔥坐十幾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去貴州挑牛,跟著“牛販子”屁股后面“撿”了20頭,回家摸索著養,飼料不會配就去找縣裡的專家請教,訂單不夠就挨個去跑屠宰場,靠著一股子蠻勁,硬生生地養活了第一批,用張林蔥自己的話說,“吃的苦比牛多。”
張林蔥北上挑牛。受訪者供圖
從20頭牛到600頭牛,張林蔥積累了經驗,把養牛的每一步都卡得嚴絲合縫。挑小牛、養肉牛,小牛雖然價格高,但通過精心養護,長的肉就是利潤﹔勤觀察、重護理,通過牛糞了解牛的腸胃,好吸收才能長重量﹔錯峰買、淡季賣,避開年底的銷售高潮,選擇9月逐步出欄,4月中旬北上挑牛,內蒙古、黑龍江都是目的地。
張林蔥的第二本賬是“致富賬”。“養牛的投入大,周期長,單打獨斗發展前景不好。”張林蔥指著倉庫說:“酒糟和干草,養牛不能少,但你如果是散戶,需求量達不到,購買難度和成本就高。散戶在原材料購買、肉牛出欄等方面沒有話語權。”
不能單打就抱團,2011年,張林蔥牽頭組織10多家養牛戶成立了飛仙洞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按照統一採購、統一技術培訓、銷售信息共享的模式,打通了肉牛從品種培育、養殖育肥,到市場銷售的全產業鏈條,既解決了農民缺養殖技術的問題,也解決了出欄后銷售難問題。
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員120多家,社員戶均盈利超過10萬元。“我們的合作社已經走出了豐都縣,縣外也有200多戶社員,大約有1萬頭牛的存量。”
張林蔥進行經驗分享。受訪者供圖
張林蔥的第三本賬是“影響賬”。今年年初,養牛場外的一片空地被打整出來,添磚起屋、種花培草,印有“田間學院”的木牌釘在空地上。
“有了‘田間學院’,整個豐都縣,甚至縣外的養牛人可以在這裡分享、交流經驗。”張林蔥喜滋滋地說:“我會把我多年的養殖經驗以及在外面學習的知識,定期為大家分享,希望能帶動出更多‘新農人’。”
“‘新農人’這個稱號是‘真金白銀’哩,如果是縣政府認証的,就能申請無息貸款,再加上家中有牛養殖,又能申請‘肉牛貸’,政府對我們的幫扶力度大。”張林蔥很喜歡“新農人”這個稱號,“以前我隻想把牛養好,現在我還希望做好‘領頭雁’,用好政府的扶助政策,挑起‘新農人’的增收擔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