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推薦

數字重慶建設形成一批標志性成果

2025年04月19日09:36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4月18日,數字重慶建設推進會召開,提出加快數字重慶基本能力建設,扎實推動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新躍升。

2023年4月,數字重慶建設大會吹響全市數字化建設“沖鋒號”。

一年見行動,兩年見成效。兩年來,數字重慶建設形成了一批標志性應用及成果,賦能超大城市治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賦能超大城市治理

每天實時辦理3萬件民生報事

“小龍坎廣場公廁附近有一堆垃圾,請及時處理。”近日,一條報事信息出現在沙坪壩區數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的大屏幕上。工作人員輕點鼠標,數秒內,系統形成工單並派發到相關人員的終端設備。

十幾分鐘后,現場人員將垃圾清理完畢,上傳圖片到“數字大腦”,工單完結。

“數字大腦”即重慶市、區縣、街鎮三級貫通的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也是賦能重慶超大城市治理的智能中樞。依托“數字大腦”,可以打通地域、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做到“多跨協同,閉環管理”,秒級處理民生報事。

作為超大城市,重慶每天的民生報事數以萬計。而在“數字大腦”中,這些報事化作數據,分撥、派發、記錄、反饋全過程清晰可查,讓“事事有回應”成為現實,從而切實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例如,重慶給全市的高層建筑發放“高樓消防碼”,市民掃碼就能了解建筑消防安全風險等級,還可舉報火災隱患。去年8月,群眾通過“高樓消防碼”掃碼反映,渝中區某高層建筑消火栓沒有水。同日,物業管理人員到場核實,但未能及時整改。

事情沒有就此擱置——“高樓消防碼”后台系統按程序自動上報渝中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將事件自動推送至石油路街道。街道立刻制定方案,按照“一樓一策”方案推動完成整改。

市大數據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依托三級貫通的重慶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全市每天可實時動態辦理3萬件網格上報、民生訴求等事件,實現城市高效安全運行。

數字重慶的建設成果還體現在服務群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讓辦事少跑路、不跑路,“渝快辦”上線便民惠民服務事項1200個,建設專用智能體“渝小智”,打造24小時陪伴式服務﹔

讓看病避免高頻重復檢查,“醫檢互認”應用累計為患者節約醫療費用近2億元,在全國率先實現跨省域聯通應用﹔

就業能高效認定待遇。通過“渝才薈”人才一體化數字服務平台提交人才認定申請,最快1天不到就能完成……

數字重慶建設的“加速度”,正化為高品質生活的暖心溫度。

推動高質量發展

“重慶制造”加快邁向“重慶智造”

一個安全的數據空間,可以破解產業數據“不敢給、不可用、不能算”的難題,還能讓廣大新能源車主駕駛更放心——這便是近日在重慶發布的“汽車行業可信數據空間”。

這一數據空間由中汽研、長安、賽力斯、數字重慶等機構與企業作為首批建設單位,基於區塊鏈、隱私計算、數據脫敏、數據沙箱、AI大模型等核心技術,讓數據在不同主體間“可用不可見”“可控可計量”。

未來,該數據空間還將接入新能源汽車運行、保險、維修等環節,加速輔助駕駛算法迭代優化。

這是重慶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加快推進的一個縮影。

數據賦能新能源汽車產業,催生了上述“汽車行業可信數據空間”﹔數據賦能養殖業,催生了重慶的“生豬產業大腦2.0+未來豬場”產業發展模式,讓養豬從“靠經驗估算”變成“用數據精算”。

數據要素本身也成為一種潛力無限的資源。截至目前,位於重慶的西部數據交易中心累計引入數商超1000家、上架數據產品超8400款,躋身全國數據交易場所第一梯隊。

數據顯示,2024年,重慶加快培育軟信產業,做深做實“滿天星”行動計劃,加大“啟明星”“北斗星”企業培育力度﹔爭取國家數字化轉型、數據基礎設施等重大場景支持,加強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國貨國用”等重點領域場景開放。

據了解,去年我市累計發布60多批900多項應用場景,直接推動130余家重點企業落地,簽約金額超500億元。

同時,重慶提速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打造“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新模式,上線電商、生豬等行業產業大腦,啟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軟件信息服務、生物醫藥等細分行業產業大腦建設,推動長安汽車AI數智工廠等未來工廠建設,賦能企業“研產供銷服”全環節。截至去年底,重慶累計建成183家智能工廠、1096個數字化車間,“重慶制造”加快邁向“重慶智造”。

典型應用復制推廣

已具備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

隨著數字重慶建設的持續推進,其典型成果已具備全國影響力。

一個應用,成功壓減全市70%以上的報表數量、時間、人員,將向全國推廣——這就是重慶“一表通”智能報表(以下簡稱“一表通”)。

“一表通”解決的,是基層反映強烈的報表負擔過重問題。該應用實現市級部門、區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貫通,歸集超過1000萬條數據,包括近萬種業務表,實現了“首次錄入、動態更新”“一次填報、多方復用”。

迄今,已有廣西、海南等省區市調研組來到重慶,了解“一表通”經驗。

不久前,重慶還發布了全國首個省域范圍內的基層報表地方標准——《“一表通”智能報表市級業務數據規范》(以下簡稱《數據規范》)。

《數據規范》由市委辦公廳與市大數據發展局聯合發布,是“一表通”智能報表系統在全市有基層報表需求的市級部門、38個區縣、1031個鎮街、9753個村(社區)實現四級貫通運行的基礎上,參照多項國家和行業標准而制定。

這意味著,數字重慶的重要建設成果已在全國產生影響力,將進一步推動基層數據質量提升,增強部門間數據協同能力。

具備全國影響力的成果還不止這些。去年9月,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現場推進會上,國內50個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首次亮相,重慶“一網多用、一網多能,全域自主可控視聯網安全網絡底座”及“推進三級治理中心建設,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2個典型案例入選。

具備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成果的誕生,得益於兩年來重慶突出數字賦能和“大綜合一體化”,推動平台貫通、數據貫通、應用貫通和體制機制貫通,數字重慶建設形成強大合力。

同時,數字重慶建設正從重點能力向基本能力深化拓展。記者從市大數據發展局獲悉,截至目前,全市上線應用321個,貫通應用300個,市級核心業務部門的核心業務數字化率超80%。

數字重慶建設成績亮眼,縱深推進更需齊心協力。下一步,重慶將扎實推動數字重慶基本能力全面躍升,不斷增強超大城市發展、服務、治理能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努力打造形成更多首創性標志性成果。(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申曉佳)

(責編:蓋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