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人民日報記者遍神州

五位第一書記的鄉情筆記

2025年05月07日10: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四川省達州市鐵佛村,駐村第一書記周靖涵(右)在幫助村民修理旋耕機。
  鄧良奎攝(人民視覺)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德保縣那造村,駐村第一書記蔣士圳(右一)在和村民交流。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攝

  福建省泉州市高峰村,在駐村第一書記豐曉飛的協調下,當地組織醫務人員為村民義診。
  豐浩宇攝(影像中國)

  貴州省黔西市協和鎮仡仲村,駐村第一書記肖慶仙(左)在了解農戶種植情況。
  周訓超攝(影像中國)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一書記制度還是要堅持,脫貧之后鄉村全面振興任務同樣繁重,這方面還是要加強。”鄉村全面振興要實現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振興”,離不開基層干部群眾的攜手努力。2015年,《關於做好選派機關優秀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工作的通知》印發,選派第一書記工作開始在全國層面部署推動。10年來,一批批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隊員深入鄉村一線,帶著先進理念、資金項目、技術服務,在田間地頭、村壩院落同鄉親們共話發展、共解難題,努力改變鄉村面貌,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日前,本報記者分赴山東、重慶、海南、雲南、江西等地,看駐村第一書記如何為農業增效、助農民增收、為農村發展增活力。

  ——編  者  

  

  產業振興

  紅薯怎樣才能賣得更好?

  紅薯又豐收了,但老鄉們卻開心不起來,“沒銷路、賣不出價”,困難重重。我和大伙兒一起嘗試在短視頻平台上直播賣紅薯,一個月賣出了幾萬斤。看著鄉親們的笑臉,我心裡特別高興。

  ——山東省東營市史口鎮西高村駐村第一書記張貝貝

  今年,是張貝貝來到山東省東營市史口鎮西高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的第三個年頭。

  初到西高村,還沒放下行李,張貝貝就一腳踏進村裡的紅薯種植基地。駐村之前,她了解到西高村的傳統優勢產業是紅薯種植,產業怎麼壯大?未來怎麼發展?她想聽聽村民們的心聲。

  “個個長得這麼‘出息’,咋才能賣個高價?”村紅薯種植農業合作社社員王梅玲親切地拍著張貝貝的肩膀,“都說閨女你是城裡來的,幫大伙兒想想辦法唄!”

  看著村民們干著急,張貝貝暗暗下定決心,要幫鄉親們把這裡的紅薯賣得更好。

  周邊不少村子都種紅薯,要想賣得好,首先得有差異化。2024年春節一過,張貝貝就帶著西高村土壤樣本和種植規劃圖來到濟南,邀請山東省微量元素科學研究會的專家團隊到村裡指導種植。專家團隊給出方案:噴洒富硒葉面肥,種植富硒紅薯品種。

  進村動員,村民們卻搖頭搖得像撥浪鼓,“要增加成本,田間管護流程也更復雜,能不能成功?”

  “不干怎麼知道。”張貝貝動員王梅玲劃出十來畝試驗田,播種下兩個試種品種,張貝貝自己則當起“田管員”。霜降時節,試驗田喜獲豐收,價格比普通紅薯高出15%,王梅玲喜上眉梢。

  看到成效,不少村民紛紛加入。張貝貝又開始為紅薯找銷路。她嘗試線上直播銷售紅薯。首場直播當天,3000多斤沾滿泥土的紅薯,僅用一小時就銷售一空。截至目前,村裡共開展103場直播,銷售10萬余斤紅薯,銷售額超過40萬元。

  最近,西高村種植基地裡,又一季紅薯即將栽種,張貝貝也有了新的期待:“今年,爭取把紅薯再賣個好價錢!”

  (本報記者  王  者)

  

  人才振興

  回村創業人才如何留得下?

  村裡要找准定位、摸清優勢、事業興旺,才能留得住人才。二渡村有哪些優勢?離涪陵城區較近,適宜發展研學等文旅產業﹔榨菜產業基礎不錯,可以提升附加值……要想辦法盤活這些資源,才能留住回村創業人才。

  ——重慶市涪陵區二渡村駐村第一書記羅振

  白牆黛瓦,土地平曠,重慶涪陵區二渡村的二渡農場游人如織,城裡來的小朋友除草、摘果,體驗田園生活,歡聲笑語不斷。

  “來的人很多,周末還得提前預約呢。”農場負責人寧恩東笑道,作為研學基地,二渡農場有水稻、麥子、蔬菜,種類豐富,吸引不少中小學生前來,帶動鄉村產業發展。

  這幅生動的鄉村圖景背后,凝結著駐村第一書記羅振的人才振興實踐。2022年駐村以來,羅振以鄉情紐帶吸引人才返鄉,內強班子、外興產業,讓這個傳統榨菜村煥發出“產強、村美、民富”新氣象。

  初到二渡村時,羅振面對的是村干部老齡化、村裡沒有年輕人等難題。他用3個月遍訪全村,決心引進人才,重點是本地出生、在外工作的年輕人。

  大學畢業生練珍金本在外地景區酒店工作,經過羅振多次勸說,回鄉擔任村黨委委員,負責農業公司運營。另外,羅振還從渝東南農科院、涪陵榨菜集團引進人才擔任村黨委委員,3名大學畢業生擔任本土人才和鄉村振興專干,改善班子結構。

  得知寧恩東大學畢業后在重慶中心城區創業,羅振和同事們上門邀請,沒想到被“懟”回來:“村裡的機會少,怎麼賺錢?”

  羅振和同事們“三顧茅廬”,帶著鄉村文旅產業規劃上門:路計劃怎麼修、項目資金准備怎樣爭取、怎麼吸引客流……終於,寧恩東決定返鄉“試一試”,流轉土地,打造研學基地。

  像寧恩東這樣的年輕創業團隊,羅振吸引了12個,共43人,帶動10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300萬元。

  “還有啥子問題沒得?”得空時,羅振就喜歡到產業項目上走訪,幫創業團隊排憂解難……

  (本報記者  劉新吾)  

  

  文化振興

  民族歌舞怎樣傳得更遠?

  今年,五指山黎苗童聲合唱團又要去法國參加文化交流,我真替大家感到高興。作為駐村干部,我要繼續努力,為黎苗民歌“搭舞台”“找觀眾”,讓黎苗民歌被更多人聽見。

  ——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駐村第一書記高力

  夕陽余暉映照五指山。山腳下,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的共富廣場漸漸熱鬧起來。一群阿哥阿姐身穿民族服飾,跟著節奏挪動竹竿,舞姿輕盈,引來游客圍觀體驗。人群裡,高個子、皮膚黑、挂著笑、輕輕打著拍子的,便是駐村第一書記高力。聊起眼前這支“1867”歌舞隊,他有說不完的話:“1867米是海南最高峰五指山的海拔,也承載著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

  2021年5月,高力初到毛納村,便與村干部下村走訪,傾聽村民所思所想所盼。

  “毛納村最大的優勢是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要走文旅融合的路子。”走訪后,高力有了思路:在村裡建企業,經營范圍涵蓋演出經濟、旅游服務、非遺文創等。黎族人能歌善舞,“盡快組建一支村民歌舞隊,豐富群眾精神生活,增加集體收入,展示民族文化。”這一動員,得到村民的積極響應。

  “唱歌跳舞我們都擅長,還能傳承民族文化,這事有意義!”歌舞隊組織者之一的王政珠亮明態度。於是,高力著手聯系教師,開發節目創排,加入非遺樂器鼻簫演奏。“1867”歌舞隊逐漸有了名氣,隊伍從最初的1支22人擴容到3支40多人。旅游旺季,歌舞隊一天最高收入超千元。

  看到歌舞隊給村子帶來積極變化,高力又想到鄉裡的孩子們。“再組建一個山裡娃合唱團!”這次,他先跑到學校摸底學生情況,又邀請來專業聲樂老師。2022年8月,五指山黎苗童聲合唱團成立,田埂上、池塘邊總有悠揚的童聲合唱飄揚﹔2024年,合唱團赴法國演出,並在多個地標景點上演了十幾場“快閃”。

  據統計,2024年,毛納村全村實現旅游收入851萬元。高力說:“要用好民族文化,讓村民不斷從中受益。”

  (本報記者  曹文軒)

 

  生態振興

  石漠化治理成果靠啥鞏固?

  駐村以來,我一直和鄉親們一起種樹,鞏固石漠化治理成果,看著山間土石慢慢披上綠色,心裡很是高興。接下來要種更多經濟林木,讓大伙享受到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福利。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維摩彝族鄉長嶺街村駐村第一書記潘薏珊

  石旮旯裡,能長花嗎?

  “能!新種的雲南櫻花苗快兩年了,開花肯定漂亮得很。”行走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維摩彝族鄉,田邊的核桃樹、蜜桃樹已經挂果,櫻花樹在道路兩旁整齊排列,村寨房前屋后栽種著楊梅、枇杷。長嶺街村駐村第一書記潘薏珊看著村裡草木蔥蘢,心裡成就感滿滿。

  維摩鄉曾是硯山縣石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2015年,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對口幫扶維摩鄉以來,一批批駐村干部接續發力,通過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讓當地生態環境大幅改善。2023年5月,潘薏珊來到長嶺街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她來后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帶著當地干部群眾一起種樹,鞏固石漠化治理成果。

  調研,是第一步。隔壁的銃卡村有一條“櫻花大道”。每到花開時節,落英點綴,村寨美如畫卷,引得附近長嶺街村村民羨慕不已。“我們是不是也能種櫻花?不僅保水固土,還能發展成觀光旅游的一張名片。”提議得到村民們積極響應,於是,潘薏珊決定帶著大家挖塘種樹。

  樹苗運來,全村77戶一起栽樹,十幾歲的孩子也沖在前,幫忙扶樹、踩土。2300株綠化苗、1400株經濟林果苗木種在房前屋后、閑置空地上。潘薏珊說:“想帶動群眾一起干,就要了解大伙需求,把工作做到群眾心裡去。”

  不只是種樹,潘薏珊還在改善人居環境上想辦法。完善排污設施,推動村庄亮化、綠化、美化工程,爭取林草行業項目提升森林覆蓋率,研究利用特色資源探索生態旅游路徑……兩年來,通過開展多項生態治理工作,長嶺街村石漠化治理成果不斷鞏固。

  (本報記者  張  馳)

 

  組織振興

  村裡大事小情怎麼解決?

  村民的事兒,就是村裡最大的事兒,處理得好,大家的日子才能越過越好。要想辦法凝聚鄉賢能人,組織村民共同探索村庄治理機制,解決大家的急難愁盼,讓文明鄉風浸潤村庄。

  ——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童家村駐村第一書記管仲貴

  “咱村剛申請了和美鄉村項目,一家隻能保留一處住宅,我們商量一下怎麼改建。”日傍西山,江西上饒橫峰縣童家村的一棵百年香樟樹下,20多名村民圍坐一起,駐村第一書記管仲貴挑起話頭。

  “老管,你說怎麼干,咱就怎麼干!”村民童冬壽說,其他村民們紛紛附和……

  2021年7月,管仲貴被派駐橫峰縣童家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初來乍到,村民對他並不熱情,怕他待不長,“鍍了金”就走。管仲貴挨家挨戶實地走訪,他發現,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要讓村民遇到事能找得到人、能找得到組織。

  “村裡的路坑坑窪窪,出行都不便”“啥時候能修條寬敞好用的水渠”……村民聊天時的抱怨,管仲貴一一記下,逐一落實。慢慢地,來找管仲貴反映問題的村民越來越多。2022年9月,管仲貴向全村群眾公開自己的手機號,全天候接聽群眾來電,受理咨詢、求助、糾紛調解等事項。此后,正式設立了“老管熱線”,包括管仲貴在內的黨員和村干部,都是“老管熱線”的接線員,一起幫村民解決問題。

  “老管,有人摘我家的李子,咋辦?”村民鄒雲生發現自家李子被摘光了,第一時間想到“老管熱線”。管仲貴和村干部商量后,把李子“丟失”的情況發到村民微信群,提醒“拿錯”的村民主動去道歉。第二天一早,鄒雲生告訴管仲貴,偷摘李子的村民不僅道了歉,還賠了李子錢。

  “光有‘老管熱線’還不夠,要建立一個常態化機制。”2023年5月,管仲貴和村干部探索“香樟樹下說家事”治理模式,組織群眾座談,議矛盾糾紛、話村庄發展。“現在村民都有了共識,‘有事就找組織’。”童家村黨總支書記陳聯升說,“我們要在服務群眾中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本報記者  楊顏菲)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7日 06 版)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